佛在世时,观世音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常随菩萨之一。在中国,我们经常称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为—南海普陀,但其地理位置对于中国来说应为东海。那为什么还叫“南海普陀”呢?称观世音菩萨为南海观音呢?其实,在佛经中佛陀所讲的“南方的普陀山”,实际上是指印度的南方,位于南印海上。
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访观自在菩萨章》说:鞞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芬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此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名布怛洛迦,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各种华果树林,有柔软的香草,飞泉与镜湖,交相映彻,真是一个海上仙岛。无量菩萨围绕,观世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对其宣说大慈悲法。
布怛洛迦,梵文potalaka音译为补怛洛迦、普陀洛迦、布达拉等,其实也就是指我们中文翻译的“南海普陀”,意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慧苑著《新翻华严经音义》卷下:“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也”。此山被定为现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山,位于提纳弗利县境。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对观音道场也作了叙述:“一时佛在普陀洛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与无央数菩萨,无量大声闻,无量天龙八部神等,皆来集会。时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现。总持王菩萨见此,叹未曾有。问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
佛言:今此会中,有菩萨名观世音,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此说普陀洛迦山上,有观世音宫殿。释迦牟尼佛在此山与观世音菩萨等无央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聚会说法。观世音菩萨除成就大慈悲外,还善能修持无量陀罗尼门,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时,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
《大唐西域》卷十写道:
秣剌耶山东有布怛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奇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其间。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历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玄奘所记的普陀洛迦山,即为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难以攀登,唯观自在菩萨往来于此,观自在菩萨常现自在天形,或涂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满足。说明应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僧人多罗那他(公元1575——1643)名著《印度佛教史》记载:优婆塞寂光、月官,曾到此山巡礼。我国浙江省的普陀山,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均由此得名。因此,可考证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印度有一处,在中国有二处。
观音菩萨大悲周遍,应众生机如月映千江,所以,一切众生即是诸佛悲心所生处,即是观音道场,一切众生苦难处即是观音道场,一切众生可仰处即是观音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