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乐毅灭齐之战(乐毅攻齐功败垂成,仅仅是因为君臣相疑吗?)

乐毅灭齐之战(乐毅攻齐功败垂成,仅仅是因为君臣相疑吗?)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乐毅。

乐毅奉燕昭王之命,攻打齐国,一路势如破竹,把齐国打得只剩下区区莒和即墨两座城池。眼看着灭齐壮举举手可得,可就在这时,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了位。由于燕惠王做太子时曾与乐毅有矛盾,于是,齐国就使反间计挑拨燕惠王与乐毅的关系,说乐毅之所以开始能打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而最后却打不下莒和即墨,是因为乐毅想挟此自重,在齐国自称为王。结果燕惠王中计要召回乐毅,使乐毅的灭齐壮举功败垂成。

那么,为何乐毅对莒与即墨久攻不下?他功败垂成仅仅是因君臣相疑?还是有别的什么因素在里面。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燕国的子之之乱说起。

燕王哙继位后,不知哪根筋出了问题,想学古人要把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禅让虽是好事,可那也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是被选定的接班人一是要有德行,二是要有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服众,才能把国家给治理好。而燕王哙选定的接班人、相国子之,这两条哪一条都不占。

先说德行吧?中国历史上因禅让而有天下的舜和禹都视天下如土芥,根本没有那个权力欲,而子之则不同,他为了得到权力,不仅与当时燕国的权臣苏秦结为儿女亲家,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势力。而且后来还让苏代从侧面来做燕王哙的思想工作,劝燕王哙要重用自己这个国相,为此,子之还“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这就是典型的花钱买荣誉。在道德上,子之确实与舜和禹相差千万里。

再来看子之的能力。子之能混到燕国相国的位置也许有一定的本事,但一个为得到权力而不择手段的人,是不会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因此,当燕王哙让“子之南面而行王事”,“国事皆决于子之”后,“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这史书惜字如金,虽没写子之在行政上如何虐民,但告诉我们的结果是燕国在子之的统治下,是国家大乱、人心惶惶。

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燕国在子之的统治下如此不堪,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决定来个武装起义,推翻子之。打仗是要死人的,其结果是“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也就是说这数个月武装争斗,只杀得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只杀燕国老百姓胆战心惊、对燕国统治者充满了怨恨,巴不得有人来解救自己于倒悬。那谁能来拯燕国老百姓于水火呢?此时,齐王带领大军出场了。

这次齐国大军攻打燕国时的齐王到底是谁?历史的记载略有不同。《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是齐泯王。《孟子》一书记载是齐泯王的老爹齐宣王。但不管是哪个王,都离不开孟子老先生。

据《孟子》一书记载,齐宣王趁燕国子之之乱打败燕国后,想吞并燕国,问孟子的意见。孟子明确表示反对,说,齐国这次之所以能轻而易举打胜仗,是燕国的老百姓以为齐国大军的到来,将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因此上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如果你占领燕国让燕国老百姓的处境更加艰难,“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就不会有好的结局。

据《孟子·公孙丑》记载,齐宣王最终没能听孟子的话,继续在燕国胡作非为,结果是混乱中的燕国又团结起来打败了入侵的齐军。失败后的齐宣王感到没脸见孟子,说:“吾甚惭于孟子。”以自己的失败来佐证了“不行仁政,迟早是会失败的”这句话是个真理。

讲完“齐人伐燕”,我们再来看看乐毅伐齐。

就在燕国上下一心、磨刀霍霍准备找齐国复仇时,齐国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史记·乐毅列传》记载是,“当是时,齐泯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泯王自矜,百姓弗堪”也就是说,齐泯王自持国强兵壮,是穷兵黩武、四面争战,导致民不聊生,老百姓不堪其苦。

由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燕国与齐国此时的形势,与当年燕国子之之乱时的燕、齐两国形势掉了个。也就是说,燕国此时如果攻打齐国,也会如孟子老先生所说的那样,有救齐民于水火之中的作用,会轻易地取胜。事实也正是这样,当乐毅率领赵、楚、韩、魏、燕五国大军攻打齐国时,貌似强大的齐军是不堪一击。之后,就是赵、楚、韩、魏收兵回国,独独剩下乐毅率领的燕国军队,在齐国也是所向披靡,“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按理说,照着这样的节奏,燕灭齐那已经是举手之劳的事了,可事实却是尽管齐国被攻下七十余城,但仍有两个地方乐毅率兵攻了五年也没能攻下来,这两个地方就是齐国的莒与即墨。

关于这两个地方为什么乐毅历时五年都攻不下来,以至于当燕昭王死后,燕惠王继位,齐国的田单利用燕惠王与乐毅之间的矛盾使用反间计,使乐毅的灭齐大业功败垂成的原因,历史上的猜测是多种多样。这些猜测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燕军在齐国的暴行。

乐毅伐齐,如当年“齐人伐燕”一样,开始打得顺风顺水,但乐毅也犯了当年齐军犯过的错误,那就是攻打一个国家,不是为了解救那个国家的人民于水火,而是为了劫掠,从而导致这个国家的人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据《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毅攻入临甾,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而燕昭王呢,面对这些宝物是“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犒劳结束,燕昭王带着这些财物高高兴兴回国了,然后继续派“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也就是燕昭王对乐毅说,我回国了,齐国那些不投降的,你就狠狠地给我打吧。

正如当年燕国人在被齐国大军吊打后,会“燕人畔”,团结起来来战胜强大的齐国一样。如今的齐国人看到燕国人打过来,比齐泯王统治时还要残暴,自己的日子过得比过去还要艰难,自然也会像当年燕国人团结起来抵抗齐国大军一样,也会团结起来抵抗燕军的。这才是乐毅久攻不下莒与即墨的根本原因。

乐毅率燕军久攻不下,这也才给了田单施展反间计的机会。由此可知,从表面看,乐毅灭齐大业功败垂成是因为君臣相疑,但究其根本,则是乐毅率领的燕军在齐国“仁政不施”,激起了齐国人民的一致反抗所致。

孟子曾经说过:“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一个不行仁政的人,他可能会取得局部的胜利——“得国”,但他最终是要走向失败的——“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乐毅在齐国的“不仁”,就是他不遇到燕惠王,他也会与当年“齐人伐燕”,最后“燕人畔”一样,终究归于失败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乐毅灭齐之战(乐毅攻齐功败垂成,仅仅是因为君臣相疑吗?)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