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北伐契丹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为收复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而对契丹发动的战争。
在此次北伐中,周世宗一连收复了瀛州、莫州、宁州三个州(实际上是四州,还应加上易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个关。然而,天妒英才,就在周世宗准备一鼓作气攻取幽州(今北京)时,突然病倒,不久病逝,享年39岁。从此,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后来的北宋王朝遥不可及的梦想。
燕云十六州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后晋高祖石敬瑭为消灭后唐,将该地割让给了契丹,还对契丹自称“儿皇帝”。从此,燕云十六州落入了契丹之手。
公元959年,周世宗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北伐契丹。在此之前,周世宗已经攻取了后蜀在今天的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的四个州,又攻取了南唐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十四个州(包括扬州(今江苏扬州)、庐州(今安徽合肥)等州)。国力日渐强盛。
“每酣饮自夜至旦,昼则常睡,国人谓之睡王。”,辽国皇帝辽穆宗昏庸无能,残暴无比,因他常常不理朝政,晚上大肆醉酒,然后他经常在白天呼呼大睡,被后人戏谑为“睡王”。辽穆宗的昏庸也给了柴荣一个很好的机会。周世宗北伐契丹的战争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始了。
显德六年夏四月,周世宗率军北征,刚到了乾宁军(今河北沧州)时,辽国的宁州(今天津静海,是辽国新置的一个州)刺史王洪向柴荣投降。
柴荣乘龙舟率军北上,首尾数十里。到了益津关,水路开始不通,周世宗弃船改为从旱路行军。在益津关,辽国守将终延辉也献关向柴荣投降。
然后,柴荣又到了瓦桥关(今河北雄县),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接着,莫州刺史(今河北任丘)刘楚信也向柴荣投降。瀛州(今河北河间)也向柴荣投降。
另外,在柴荣此次北伐过程中,柴荣还攻克了除瓦桥关、益津关外的另外一个关隘: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
这样,42天之间,兵不血刃收复3州3关17县,赢得了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最大的胜利。柴荣率领诸将,打算乘胜进军,一举收复幽州(今北京)。可惜就在这紧要关头,他却突然患病,被迫班师还朝。
接着,定州节度使孙行友也攻下了易州(今河北易县),擒杀了易州刺史李在钦。先锋都指挥使张藏英也破契丹数百骑于瓦桥关以北,攻克固安县(今河北固安)。柴荣改瓦桥关为雄州,改益津关为霸州。
不久,周世宗柴荣就带着未能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遗憾,带着他的满腔热血和壮志,在开封(今河南开封)永远告别了人世,享年39岁。
周世宗柴荣打破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在得到南唐淮北之地,毅然麾师北上,直指契丹,旨在夺回燕云十六州。后世的论者以为,周世宗敢于与强敌相抗,雄才大略,英明果决。可见柴荣具有非常独到和远大的战略眼光。
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对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对外他攻下了南唐的江北地区、后蜀位于今陕西南部、甘肃南部的地区。而他北伐契丹,收复三州三关(史书上说是三州,实际上是四州,还应该加上易州)更被后人称道。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地区的屏障,有阴山、燕山等山脉和长城的保护,易守难攻,北方游牧民族不容易攻进来。如果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北方游牧民族可以轻而易举踏足中原,对中原甚至是南方地区都是很大的威胁。柴荣北伐的意义,也许是收复燕云,使得中原地区有个可靠的天然屏障来保卫后周王朝的安全,不受外敌侵犯。
然而公元959年6月29日,即显德六年,日落时分,柴荣病逝于后周大梁万岁殿,年仅38岁,无不是历史上一个很大的遗憾。用杜甫《蜀相》中的一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形容柴荣也一点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