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维尔十字之战是中世纪时英格兰王国与苏格兰王国之间的一场战役,英法百年战争和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的一部分。具体发生在1346年10月17日,地点在英格兰北部杜汉附近的内维尔十字。英格兰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入侵的苏格兰军并俘虏其国王大卫二世。
历史背景
早在1295年,法国就找苏格兰结为同盟,共同对抗英格兰。
1332年的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中,英军在哈利顿山战役的大胜,又让大卫王子流亡到了法国。1337年,英格兰与法兰西之间的百年战争拉开帷幕。
1341年,长期受法国国王腓力六世庇护的苏格兰年青国王大卫二世从法国返回苏格兰,亲自领导在苏格兰地区已经进行了近十年的对英战争(第二次独立战争),从北方威胁英格兰。
几年之后的1346年,英军就取得了克雷西之战的大胜,9月起对加莱进行围城。 法国国王腓力六世强烈要求作为盟友的苏格兰为自己分担压力,以攻击英军后方的方式来牵制对手。腓力六世教说英格兰北方当时已是“毫无防卫的真空地带”,苏格兰军队可以任意作为。此时的大卫,年过20,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自然不愿放过这个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早在8月20日,苏格兰军就开始了集结。 苏格兰上下都自信的认为,法国人会好好教训英格兰主力,而自己可以趁机有所作为。9月底时,苏格兰高地的大贵族们还在珀斯召开了一次贵族会议,本部人马初步集结完毕。在克雷西之战的消息传来后,他们确定不会在英格兰北部遇到大规模抵抗,决定正式出征。
战役过程
1、苏军准备
在一路向南的远征中,大卫的队伍如同滚雪球一般越聚越多。 他们大约在10月7日左右,穿越两国边境。又花了大约4-5天时间,攻克了卡莱尔以北10英里,位于里德尔河和艾斯克河交汇处的一座要塞,并将所有守军屠杀。这时已经受封这座要塞的权臣威廉·道格拉斯爵士建议,苏格兰军队见好就收。但这个建议被心高志大的大卫拒绝。人望不高的年轻君王,希望以军功确立自己的威望,并通过掠夺与封赏收买人心。
由于坚信不会遇到大队英军,放松警惕的苏军向着东南方进军。 一路上走走停停,连续攻占了一些小城堡和乡村,并向沿途城市征收保护费。他们在10月16日下午三点左右,来到了位于德拉姆以西1.5英里的一处猎场——贝尔帕克沼泽。在当地扎营后,又洗劫了当地小修道院院长的库存,盗取了一些“最珍贵的稀世珍宝”。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英格兰北部的重镇德拉姆。
10月16日,杜汉(德拉姆)许诺向苏格兰军队支付巨额保护费一千英镑,但是要到10月18日才能与付。苏格兰军队同意建议后,当晚在周围驻扎。
2、英军准备
与此同时,被惊动的英军开始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 一直神经紧绷的英国人,早就预料到,从法兰西回国的大卫会在边境挑衅生事。
所以从1346年初开始,军官、神职人员、军需官、王家使者,就在伦敦与北方前线之间穿梭不息。北方各个堡垒的塔楼,城墙都被翻新加固。军需官们负责给堡垒,瞭望塔配齐腌牛肉、猪肉、鸡肉、啤酒、干面包等食品和简单的草药。国王也命令镇守北疆的亨利·珀西向苏格兰境内派出间谍收集对方的情报并进行敌后破坏行动,并在北疆安排了出色的指挥官来应对紧急情况。他们就是内维尔之战中的英军指挥官:约克大主教威廉·佐奇(William Zouche),亨利·珀西,拉尔夫·内维尔还有托马斯·罗毕克。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英军中有一些十分特殊的教会部队——僧侣部队。
在整个百年战争期间,英国教会不仅以捐款和祈祷支持前线。僧侣们还多次组织武装保卫边疆,对内镇压异端教派,并维护地方治安。他们不是骑士团那样的职业武装教团,仅仅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普通信众和神职人员。但根据教义,教士们在被袭击时可以还击。所以约克大主教威廉·佐奇(威廉·得·拉朱什),在内维尔之战前组织了不少教士入伍。
根据编年史的记载,这些投笔从戎的神父,退去法袍,摘掉教士的头巾。腰间别着利剑与箭矢,臂下夹着长弓。雄赳赳地奔赴战场。他们会根据级别与身体状况,领取不同的武器,加入不同的兵种。根据15世纪的数据,教会临时部队中仅有10%·20%的骑射手和重骑兵,弓箭手的数目则占了80%·90%。这和教士们定期练习射箭的传统密不可分。
不仅是教士,英格兰的王公乃至平民都热衷学习箭术。 爱德华三世在1363年下诏,要求在16—60岁之间所有身体健全的男子都要练习长弓。各个地区都有箭术大师组织箭术训练,每个周末与宗教节日,他们都应当前往靶场练习射箭。
所以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贵族们想在北方组织起一支有习武传统的队伍并非难事。不过在这支由普通平民和教士为主力构成的队伍中,弓箭手的比例占到了惊人的70%以上。少数近战部队是乡绅骑士和地主组成的重骑兵。同时期,在法国征战的英军重骑兵和弓箭手比例也不过在1:3左右。
3、前哨战
在初步征集了人马之后,英国人大约集合了两部人马: 来自坎布兰、诺森伯兰、兰开夏郡的约4000人和来自约克郡的约3000人。
10月14日,由于军情紧急,约克大主教威廉·佐奇没有等待来自约克郡的兵马,就带领着第一部4000多人率先从里士满出发一路北上。 在10月16日,不断壮大的队伍来到了距离德拉姆10英里,枢机主教的住所毕晓普奥克兰继续等到援兵,并在德拉姆大主教的猎场里扎营过夜。
10月17日早晨,英军从毕肖普奥克兰开拔,向北面的德拉姆进发。 在德拉姆以南6英里处,英军后卫遭遇了一支500人的苏格兰劫掠队。大意的苏格兰人,完全没有料到大队的英军会出现于自己的军营附近。他们吓得掉头逃跑,结果被英军骑士和重骑兵大举追杀。
在遭遇战中损失了300人后,带队的威廉·道格拉斯爵士带着惊魂未定的残兵逃回位于贝尔帕克的大营,并唤醒了睡眼惺忪的大卫和还在睡梦中的其他战友。侥幸捡回一条命的道格拉斯告诉大卫国王,一支庞大的英军正在靠近己方营地。建议携带了大量财物而且意志并不坚定的苏军及时撤退,保住现有的战利品。但是大卫却坚持认为,英国人难以在几周之内集结起庞大的抵抗力量。志大才疏的他自信的认为,那些人只是一支小打小闹的地方武装而毫不在意。
趁着苏格兰人疏忽大意之际,英军继续全速向北进军,抢占有利地形。 经过斥候的侦察与将领们的部署,全军来到了德拉姆以西1英里的一片高地上,并在它的南部布阵。这块南北走向的狭窄高地南高而北低,地面有一定起伏。所以英军的营地是坐南朝北,俯瞰北敌。高地两侧有十分陡峭的洼地和沟谷,其中西部的山坡更加陡峭,近乎垂直。苏格兰军想从西侧仰攻高地,必须先小心翼翼地走下坡路,然后爬一段上坡。
这样的地形不仅能缩小英军的受敌面,延缓敌军的前进速度,还很好地保护了英军侧翼。英军营地里有一块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内维尔十字石碑,整场大战将因为这个地标而名留青史。
4、交战经过
相比之下,姗姗来迟且盲目乐观的苏格兰人,从贝尔帕克出发向东南方前进。直到在白茫茫的晨雾里看到了英军的影子后,才接受即将大战一场的事实。他们还只能在对手挑剩的穷山恶水间摆开阵势。
英苏两军都把军队分为三阵:苏军约有10000-15000人。中军的主力是国王大卫王亲帅的国王卫队、重装骑兵队和长枪兵。左翼指挥官是马奇伯爵和罗伯特·斯图亚特。他带领2000-3000名来自高地和北方各海岛的轻装部队。由于他本人与国王的矛盾,实际上处于保护营地的后卫位置。右翼有全军中一半的低地的重骑兵和经验丰富的苏格兰长枪兵。他们将负责发起首攻。
苏格兰全军的缺陷在于缺乏强有力的远程火力,而且由于是仰攻险地的对手,很多骑兵被迫下马步战。
英军只有6000-7000人(另说3000-3500人,来自约克郡的约3000人是否赶到并投入了战斗有争议)。
这支临时组建的平民队伍里,弓箭手的比例高得惊人。此外全军阵后有一队后备骑兵随时待命,准备在平坦的高地上居高临下地俯冲对手。
由于英军已经抢占了高地上最有利的位置,人马也没有集结完毕。所以决定以逸待劳,等待对手来攻。相比之下,苏军人数众多但在前哨战中失利。同时巨大的军人数量意味着后勤体系和指挥体系要承担更大的压力。所以,英军一直不断在远距离内向对手射击,终于迫使苏格兰人在下午发动攻击。
威廉·道格拉斯指挥的苏格兰右翼拉开了战役的帷幕,带头向英军左翼发起冲击。但是苏军右翼距离英军距离最远,行军路程最长。而且正如英军所期待的那样,苏军骑兵和长矛兵所经过的地区起伏太大,所以骑兵被迫下马步战。他们也不得不改变前进方向,从坡度略缓的左侧爬坡。这一过程不仅使苏格兰军的队伍更加混乱,而且也延长了英军放箭的时间。
在战场上,一名英格兰弓手一般携带60-72支箭。在不瞄准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在一分钟里射出10支箭,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射手。而优秀的射手只用3-4分钟就能射光所有的箭矢。有着如此高超战技的他们,敏捷地拉开弓弦,弯弓搭箭。无数披着皮甲、铜钉甲、皮盔和武装头巾的苏格兰士兵,在如飞蝗般落下的箭雨里倒在血泊之中。脆弱的生命如秋天的落叶般在寒霜中零落。
最终,右翼的苏格兰人还是在甲胄精良的贵族带领下顽强地杀上山坡。 英军也不甘示弱,在步行骑士和重步兵的带领下,挥舞着近战武器与敌人短兵相接。由于苏格兰兵在爬坡时消耗了太多体力,并被长弓大量杀伤,所以过险而不整的苏军阵线已经是一团烂泥。他们只能三五成群,毫无章法地冲向敌阵。英军左翼成功地扛住了苏格兰右翼的进攻,两条战线粘着在一起动弹不得。
但在中路和左翼,苏格兰军的攻势则顺利得多。 由于地形坡度比较平缓,两路苏军更能维持阵线,一度杀得英军向后退却。其中斯图亚特带领的左翼轻步兵进展更加顺利,亨利·珀西的右路,被压迫到了比英军中军更靠后的地方。幸亏英军有后备重骑兵杀出,及时填补了中军和右军之间的空隙。其他的骑兵则前去增援中路与左翼。
平坦的地形与较高的地势,十分有利于骑兵施展他们的冲击力。 在英军骑兵的强力反击下,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先是斯图亚特带领的左翼轻步兵,迅速被打得节节败退。然后是道格拉斯的右翼在精疲力竭后经受不住骑兵的打击而崩溃。他本人也在乱军中被俘虏。罗伯特·斯图亚特见状不妙,在撤退时居心可疑地卷走了中军的战马和驮马。
一部编年史里收录了一首歌谣嘲讽斯图亚特的逃跑行为:不论一个人多么孬种,都不可能比罗伯特·斯图亚特更没种。他违背了对上帝的誓言,完全不能忍受沉重的打击,和马奇伯爵背对战场逃跑了。他们带着人马,毫发无损把家还。他们开始了舞蹈,最后却把大卫国王一人留在舞台上。
当两翼部队都出现溃退,有国王坐镇的苏格兰中军,还凭借较好的装备与素养,与英军顽抗。有许多忠于大卫国王的骑士、伯爵、家臣以及他们的亲属,决定以血战报答君王的优待。但是随着露西领主带来的英军预备队从东杀到,苏军中军最终崩溃。
苏格兰的皇室总管、大法官、皇家侍从以及三位伯爵和许多骑士战死。许多将士则被英军俘虏,包括国王本人在内的许多贵族,因为乘马被卷走,而无法及时逃离。
大卫看到兵败如山倒,明白大势已去,于是也丢盔弃甲逃离战场。 据说弃军逃跑的他,曾躲在布朗尼河的一座桥下躲避搜捕。但是英军看到了他在水中的倒影,从而发现了这个昂贵的战俘。大王还在反抗的过程中,被弓箭颜射破相。整场战役里,大卫的面部两次被弓箭射中。事后外科医生试图将锋锐的箭头取出,但还是有一个箭头深深地嵌入了脸骨,让大卫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深受头痛的困扰。
战役影响
苏格兰方面有多位重要贵族在此次战役中丧生,其中包括另外一位摄政大臣第三代莫瑞伯爵约翰·兰多夫(John Randolph)。加之国王被俘,逃回苏格兰的罗伯特·斯图亚特成为惟一摄政大臣,掌握之后政权。数十年后,他继承苏格兰王位,开创了斯图亚特王朝。
大卫二世被俘后被送到加莱让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召见,以彰威权。苏格兰南部被英军占领,大卫二世建立国王威信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此后他被英格兰囚禁11年,直到1357年两国和议才以支付高额赎金的许诺被放回苏格兰。
苏格兰与英格兰达成了10年的休战协议。苏格兰要在十年内分10期支付100000马克的赔款后才获释。但被内忧外患折磨得贫困不堪的苏格兰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大卫顶多只能支付两期的赔款。
内维尔十字之战,是百年战争中一场不为人知的经典战例。出身平民与教士的英军,击败了人数更多而且更加善战的苏军。充分体现了战备、军事地理、战斗意志与尚武民风的重要性。两百多年后,在大师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中还特意提到英格兰在主力军队远征的情况下仍然抓获敌国国王的成绩。
大卫的被俘,标志着法国利用苏格兰牵制英格兰的计划破产。 听闻内维尔的胜讯之后,爱德华三世更加放心大胆地围攻加莱。那里最终成了英格兰野望欧洲大陆的桥头堡,直到1558年才被法国人夺回。
内维尔十字之战后又过了40年,在奥特本之战中,亨利·珀西(内维尔十字之战指挥官之一)的曾孙“爆炭”珀西,被苏格兰将领詹姆斯·道格拉斯(著名的道格拉斯家族成员)击败俘虏,但詹姆斯·道格拉斯也阵亡于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