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武则天的历史功绩

武则天的历史功绩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佐持朝政30年后,亲登帝位,自称神圣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惟一女皇帝。

宋庆龄称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她的父亲做木材生意发家,李渊起兵时,他以军需官身份效劳,成为唐朝新权贵。生母是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促使她极力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

武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武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有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尔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进宫之后,唐太宗赐给她“武媚”的称号。

时日既久,太宗发现她学识尚好,便把她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武则天便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开,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当时,由于她性格倔强,不善于施展女人的温柔手段,所以不受太宗的宠爱。

这使得武则天进宫12年后,才人的称号一直没有改变,地位也没有提升。这是一段非常漫长的日子。

而这期间,她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逐渐密切,并产生了美好的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去,按照唐朝的惯例,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们要出家做尼姑,生育过的则要打入冷宫,为死去的皇帝守寡。武则天就出家做了尼姑。这是不得已的事。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武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武则天入宫,晋封为“昭仪”。武则天为了争得后宫的独霸地位,彻底打倒王皇后,使出一记“狠招”。武则天亲手将自己的女儿掐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唐高宗相信了她的话,王皇后的地位动摇;接着她又用栽赃的办法,指责王皇后与萧淑妃勾结使用巫法咒诅他人,唐高宗终于要废掉王皇后。

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当时的重臣国舅长孙无忌、宰相褚遂良等大臣极力反对废王皇后;而李义府、许敬宗等人为了在高宗和武则天面前争功邀宠,就站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支持武则天做皇后。

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永徽六年(655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在进宫不到一年就攫取到皇后宝座,确实是速战速决。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入武氏之手。

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使高宗对她宠爱有加,另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5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逼长孙无忌自缢;罢免朝中褚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武则天从参政步入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

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武则天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座朝堂,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皇位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则天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即为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武则天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入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

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徐敬业在扬州起兵,10多天便召集了10万兵马。武则天连忙调动了30万兵马迎战,这场战争只用了40天的时间,徐敬业的叛乱便被平定了,武则天终于度过了这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李元嘉等也举兵反抗,但不久就被武则天平定了。

从此,她的权势神圣不可侵犯,再没有人对武则天的权势发起挑战。这看上去是给武则天添乱,实际是帮了武则天的忙,因为让世人明白了武则天的政治势力不可侵犯。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为唐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6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

至此,水到渠成,武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30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10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毛泽东这样评价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

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武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

武则天统治时期,边境并不安宁。她果断地启用了唐休瓂、娄师德、郭元振等猛将,在西北平突厥,设北庭都护府;在西南胜吐蕃,显示出赫赫国威。她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边关出现了“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和“军粮可支数十年”的良好局面。

当然,在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武则天作为开天辟地的女皇帝,以一个女性身份“治朝纲,理天下”,在女人被极端压抑的年代,她的称帝实属大逆不道,不管她把国家管理得如何,她仍是许多人的眼中钉。于是,她不得不采取高压政策,以图国家的安定,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

在平定徐敬业叛乱的这一年她鼓励告密,开始启用酷吏。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那是一段很黑暗的时期。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

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

至于她“放荡”的私生活,那是唐高宗死了以后两年,也就是她61岁时有了一个男宠薛怀义;73岁时,她又有了两个男宠,即张易之和张昌宗。武则天虽然非常胆大自信,但是她终究不敢像男皇帝那样,公开地设4个妃子、36个嫔妇,她还是为了掩人耳目,把薛怀义扮为僧人,进宫搞建筑;而两“张”,则是让他们到宫里头写书。而且武则天始终没给男宠们干政的权力。这可是比男皇帝们做得好多了。

有人说,武则天是人中之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说武则天最大的功劳就是在于她的存在。因为她的存在而大大提高了中国妇女的地位,也让后代的女性和女权主义者提起她都备感自豪。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武则天的历史功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