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李白,我们立刻会把他和“诗仙”“谪仙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等等美誉头衔联系在一起。但如果要问李白本人,他也许愿意放弃所有的诗歌成就,来换取一个成为卓越政治家的梦想。
然而,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李白在求官入仕的道路上却屡遭挫折,处处碰壁,蹉跎了数十年岁月。直到天宝元年(742年)秋天,李白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喜讯——在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荐下,玄宗宣召李白入京任事。接过诏书,李白立刻到南陵辞别了妻儿,“仰天大笑出门去”,策马扬鞭直奔长安。
李白这位“名播海内”的大诗人来了,唐玄宗当然要借此机会巩固他一贯塑造的爱才明君形象。所以,李白进宫面圣那天,唐玄宗“降辇步迎,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做足了礼贤下士的表面功夫。而在一番亲切友好的交谈之后,玄宗下旨给了李白一个翰林供奉的职位,工作内容主要是陪侍皇帝左右,写诗作文歌功颂德。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唐玄宗每逢宴饮、郊游、出猎等,必命李白侍从,李白奉命撰写了大量的应制诗文。其中艺术成就最高、最为著名的就是《清平调词》三首。
那是天宝二年(743年),阳春三月,百花盛开,乘着大好春光,唐玄宗带着新宠杨玉环(此时杨玉环还没有被册封为贵妃,名义上只是女道士“杨太真”,但暧昧的身份并不影响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事实)在兴庆宫内到处游玩。
一行人迤逦来到沉香亭畔,只见大片的牡丹正开得鲜艳。唐玄宗拥美赏花,兴致大好,便叫李龟年等一班随行的乐师奏乐助兴。哪知道听了一会儿,皇帝的眉头却皱了起来。
原来,乐师们技艺虽好,那些曲子唐玄宗却早已听腻了。对艺术很有追求(也可以说是贪新鲜)的皇帝想到了李白,忙宣召他进宫填写新词。
李白领命进宫,明白出彩的机会到了,顿时抖擞精神,竭尽才思,蘸墨挥毫,赋诗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字字浓艳而不流于俗媚,是一流的赞美佳人的作品。诗中,瑶池仙子、巫山神女、赵飞燕以及花王牡丹都成了杨美人的绝妙陪衬。
唐玄宗是识货的人,看了诗稿拍案叫好,立刻吩咐乐师演奏起来。很快,歌声伴着花香飞扬起来,诗美曲美花美人美,唐玄宗的心里自然也是极美的。他对李白的恩宠至此又加深了几分。
可惜的是,李白和唐玄宗的“蜜月期”极为短暂,那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要知道,李白求官并非贪图富贵名位,而是想建立奇功伟业,完成“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人生信念,而唐玄宗早已不是开元年间励精图治的圣明天子,他对李白虽然宠爱有加,也不过把他当成点缀升平的文学侍从之臣,从始至终没有给过李白机会来施展政治抱负。
久而久之,李白对自己被摆在御用文人的位置越来越不满,又因为看到朝政的腐败而备感压抑;同时,朝中权贵却对李白受宠起了嫉恨之心、排挤之念,接踵而至的谗毁让唐玄宗逐渐疏远了李白。
如果不借佳酿来浇愁,白发三千早就替换了青丝满头。无奈之下,李白只有找到他的崇拜者贺知章,约集一帮朋友,整日里纵酒狂歌来排遣胸中的愤懑之情。天宝三年(744年)初,贺知章退休还乡去后,李白更加孤独、苦闷。在这段日子里,他写下了题为《月下独酌》的诗歌四首。其中第一首最为人所称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花间一壶酒,本也可以是充满闲情雅致的赏心乐事,但李白此诗中却满满的都是孤寂空虚。陪伴身边的只有无情的月与影,茫茫世间,哪里还找得到同饮共醉的知心人?从《清平调词》到《月下独酌》,两组诗歌迥异的情感基调,恰恰反映了李白从心愿得偿到梦想幻灭的心路历程。
此后不久,郁郁不得志的李白痛下决心,向皇帝递交辞呈:“还是山林好,我想回去了!”(上疏恳求还山)。唐玄宗顺水推舟,批示曰:“送你钱,请回吧!”(赐金放还)。就这样,李白以一种还算体面的方式离开了长安,结束了他为期不足两年,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宫廷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