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代王朝都面对着内忧和外患的问题,边防力量太强会臣强主弱,力量太弱又会外敌不断。任用可靠的亲戚们同时军队会祸起萧墙,任用那些没有根基的宦官们又会太监干政。
唐朝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非常值得怀念的朝代,但他也是一个很不幸的朝代,因为它几乎历代王朝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演了一个遍。
后宫干政、外臣造反、宦官干政、强敌入侵、党派纷争、地方割据,只些事情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设立了藩镇,但是在当时的作用中藩镇并非一无是处,有利有弊。
一、唐朝军事制度的败坏,不得不设立藩镇
自西魏时期的宇文泰建立了府兵制度以后,这支职业化的军队确实给他带来了辉煌。隋唐时期也沿用了这个制度,唯一的区别在于朝廷开始分给士兵们土地。为了节省开支,从隋朝开始就分给士兵土地在和平时期耕种,战时立刻出战。
这样的政策虽然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但是也带来了自己的恶果。很多人都知道,隋唐两个朝代都是喜欢对外扩张的王朝,打败了一个个对手,如高句丽、突厥、吐蕃、南诏。
只可惜因为战事频发,士兵们更重的土地根本就没有什么收成,此外由于士兵在耕种期间缺乏训练,战斗水平也有一定的下降。这个政策最后的结果不是双赢而是双输。
除了府兵,唐朝在地方上还有一支常备军,不过这支力量战斗力很差而且兵员数量也不足。只能应对那些小规模的战斗,面对大规模的农名起义或者外敌入侵就无法应对了,还是需要中央军队的增援。
但是到了唐高宗时期,遇到了非常让人苦恼又无奈的时期,都是地盘惹的祸,地盘太大也有大的苦恼。由于唐朝初期的连连对外征战,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从日本海一直延伸到了中亚地区。
但是地域大了所面对的敌人也多,地方上的常备军无法应对这些敌人,中央的府兵又无法到处跑。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李隆基正式在全国设立十大节度使,分别负责唐帝国东南西北各方面的边境军政事务。
二、节度使逐渐掌握了一大片地区的军政大权
由于当地的常备军无法对抗外地,中央的府兵又不能长期驻扎在边防,因此节度使需要中央下放足够的全力。中央也只能同意他们的要求,节度使取代了之前各道的行军大总管的指挥权力。
开始在管辖区内征兵,这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征募来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他们抗击游牧民族即是保卫国家也是在保卫家乡,自然战斗力十足。不过这样的危害也十分明显,就是久而久之,节度使对这些军队的控制力超过了中央政权。
只有军队是没有用的,还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来供养。处于方便供给的需要,中央逐渐把财政也交给了节度使,这样确实有利于军队的即使补充,但节度使养私兵的情况也开始出现。
更可怕的是多数的节度使还兼任这个地区的处置使,将该地区的人事任命的大权也握在了手里。
当时镇守幽州一带的范阳节度使还兼任着河北海运使和河北支度使,将税收的权力揽进了自己的管辖范围。为了方便战区相互配合作战,经常出现兼任节度使的情况。
唐朝名将哥舒翰兼任陇右、河西两地节度使,安禄山则更加离谱,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换句话说山西、河北、北京、辽宁都归他管辖,指挥军队超过了25万。
三、藩镇势力最终拖垮了唐帝国
节度使拥有这样强大的实力,忠于中央则万事大吉,一旦出现反心朝廷一点办法也没有。像安禄山指挥的军队超过了唐朝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又在北部地区经营多年,有这样好的家底不反才怪。
而唐朝的中央军由于太平日久,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再也不复天可汗时期的威风。虽然最后唐朝的其他将领平定了安禄山的叛乱,但是那些平乱的将领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他们想造反也随时都可以。
唐朝的中央政权几经努力在始终无法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最后也只能听之任之。
唐朝末期爆发的农民起义,使唐朝中央政权威严扫地。各地的藩镇在平定农民军的同时,也在借机扩大自己的实力。
对于中央的一切命令完全可以一笑置之,而中央为了安抚这些实力雄厚的地方力量,也只能对他们不断地加官进爵,甚至封相封王。
不过这些人并不买账,在经过长时间的混战以后,逐渐形成了若干个大的割据政权,由于一个个独立的王国。其中一个政权的首领朱温,进入了长安城,毁掉了这座千年帝都并先后杀了两任大唐皇帝,最后大唐帝国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