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汉武帝远征西域大宛

汉武帝远征西域大宛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远征大宛的原因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帝王之一,汉武帝一生的诸多事迹使他在今天招致了人们的种种非议。而这些事迹中,远征大宛(yuān)是不得不提的一件。一般认为,汉武帝为了得到传说中的汗血宝马,从而满足一己私欲,不惜两次大动干戈劳师远征,不仅使数万汉家儿郎魂归异域,更是大大损耗汉朝的国力,由此也为他自己留下了千古骂名。那么,汉武帝讨伐大宛,难道仅仅是为了得到汗血宝马吗?这场大费周折的战争,真的是一匹马引发的血案吗?

汉武帝远征西域大宛

其实,在汉朝势力强势介入之前,西域一直是匈奴的“后花园”。早在冒(mò)顿(dú)单于时期,通过多次战争,西域各国均臣服于匈奴脚下。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也就是说,西域属于匈奴右日逐王的地盘,而右日逐王通过设立僮仆都尉一职来管理西域,并向各国征收赋税。除了征税,它们还被强迫在匈奴出兵时发兵协助,充当马前卒。

西汉之初的多次汉匈冲突中,在匈奴军队里总能看见西域将士的身影。也正因如此,为了尽可能孤立匈奴,汉武帝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能够利用匈奴和它们之间的矛盾拉拢一些国家与大汉结盟,共击匈奴。虽然张骞最终没能完成使命,但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各国开始对汉朝有所了解,双方的经济交流也日渐深入,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漠北大战后,随着自身势力的急剧衰退,为重整旗鼓,匈奴必须要借助西域的力量以恢复元气。在这种情况下,匈奴显然极不愿意看到汉朝与西域各国打得火热。为此,他们曾多次出兵截杀汉使团队,甚至鼓动陇西一带的羌人反汉。到元鼎五年(前112年),匈奴的破坏行动达到了高潮——丝绸之路被切断了。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久之后,远征大宛的计划正式出炉了。

大宛乃中亚古国,位于帕米尔高原西麓,锡尔河中上游。该国出产的宝马闻名天下,尤其是汗血宝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不但能日行千里,还会从肩膀附近位置流出像血一样的汗液,故称“汗血宝马”。早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便获得了关于大宛和汗血马的情报。当汉武帝听闻之后,出于引进良马改良汉军马种,以便与匈奴铁骑争锋的考虑,便遣使携千金前往大宛求马,但被拒绝。

汉武帝远征西域大宛

其实,大宛之所以拒绝武帝所请,一是汗血马毕竟是宝马,数量不会很多,在大宛也属于珍贵马种,更何况是种马;二是当时匈奴仍然在西域有绝对的话语权,大宛担心与汉亲近后会引起匈奴不悦。毕竟汉朝距大宛甚远,而与匈奴极近。惹恼了汉,麻烦不会马上来;可惹恼匈奴,被胖揍一顿就是分分钟的事。

吃了闭门羹后,汉武帝其实并没有生气。可恰在此时,随着匈奴对丝绸之路的破坏愈演愈烈,大宛也抱着趁火打劫的心态参与其中,屡次袭杀汉使,并劫走财物。于是,汉武帝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汉军征讨大宛。虽然远征存在很多困难,但既然大宛寻衅,那也只能是虽远必诛了。

远征大宛的初战

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赵始成为军正,王恢为向导(这可不是马邑之围时的那个王恢),李哆为校尉,率步骑六千及欲赎罪以求为自由身的刑徒数万征讨大宛。

之所以以李广利为统帅,是因为此人乃是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因李夫人的缘故,武帝欲使李广利借此次出征积累战功封侯,故而才选择他统领大军。由于汉将赵破奴曾率区区七百骑兵大破楼兰,所以汉廷上下均认为西域诸国不堪一击,加上之前对匈奴连连获胜的缘故,使得此次远征被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所笼罩。

然而,俗话说的好,骄兵必败。等到李广利一出发,他就发现情况跟自己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沿途所经过的西域各国并没有因为见到汉军的军威而瑟瑟发抖,相反却很不以为然,拒绝为汉军提供补给,致使汉军一路上缺水少粮、苦不堪言。

汉武帝远征西域大宛

李广利无奈,只能率军攻打一些较小的城池,以便掠夺城内物资,但这样一来便大大损耗了汉军的精力。待到汉军抵达大宛边境时,已是个个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李广利挥军攻打大宛边城郁成城,却连日不克、伤亡惨重。无奈之下,汉军只得班师,一征大宛就这样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此次出征前后历时近两年,汉军折损十分之八却毫无收获。消息传来,武帝震怒,严令李广利部不准东入玉门关。李广利惊恐不已,只好屯驻敦煌,等待后援。

远征大宛的再战

太初二年(前103年)夏,汉武帝下令赦免愿意从军抵罪的囚犯,并连同征调的边地郡国士卒、民夫及刑徒共十万,悉数交由李广利指挥,再征大宛。其实就在当年初,浞野侯赵破奴部被匈奴所败,其军两万余骑全军覆没。故而朝臣之中不赞同远征者大有人在。

但武帝认为如果连小小的大宛也降服不了,不仅有损汉廷在西域的声望,匈奴也将轻视于汉,从而发起新的攻势。故而武帝将反对者悉数下狱或罢免,强令全国进行大动员。考虑到上回远征时沿途缺乏补给,汉军先后征集了十万头牛及四万匹骡马,用于运输军器粮秣。一时间,从关中到敦煌,车马相连、旌旗遍野,物资转运络绎不绝。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太初四年(前101年),汉军再次踏上征途。由于此次汉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西域各国知道大汉来真的了,不敢对汉军稍有抵触,汉军一到纷纷打开城门,为大军提供粮食饮水。只有轮台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抗拒汉军,被汉军攻破后屠城。此后,西域各国震恐,大军一路之上再无抵抗。

汉武帝远征西域大宛

数月后,汉军顺利抵达大宛边境。李广利为保障后勤无忧,留下大部兵马守卫辎重和补给线,自领精兵三万直扑郁成城。大宛军出城迎战,大败而走,退回城内死守不出。李广利吸取教训,不再与其纠缠,而是绕城而走,直扑大宛国都贵山城。至贵山后,汉军首先切断城外水源,然后将其围住四面攻打。经过连续四十日的猛攻,虽然城池未破,但贵山军民已是伤亡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城内发生内讧。主张亲汉的大宛贵族怨恨国王毋寡拒绝献马、劫杀汉使,从而招致灾祸,遂起兵诛毋寡,遣使持其首级赴汉营请降,表示若汉军受降,则全城解甲,城内良马任汉军挑选;若汉军不允,就杀尽良马,与汉军血战到底。

就在这时,汉军斥候(侦察兵)探明,康居援救大宛的部队已近在咫尺,且城内有人凿井取水,饮水并未断绝。李广利与众将商议后认为,汉军久攻不下,已是人困马乏,若不许其降,则大宛固守城内、康居出兵于外,汉军内外交困,其势必败。

鉴于此,李广利准许大宛投降,并立亲汉的大宛贵族昧蔡为王。大宛则为汉军提供粮食,并任由汉军选取马匹。汉军挑选了上等马数十匹、中下等马三千余匹带回国内。其实,后来汉军才发现,大宛马虽快,但体型纤细,负重能力差。故而将领和骑兵作战,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速度反而退居其次,这也是汗血马在古代中国消失的重要原因。

远征大宛的意义

汉军二征大宛,前后耗时近四年,汉军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由于连续征战不得休整及李广利不体恤士卒等因素,最终回国者仅余万人。虽然牺牲巨大,但汉军征服大宛,威震西域诸国,各国纷纷遣子弟入长安为质,为汉藩属,从而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汉武帝远征西域大宛

此外,破大宛后,汉廷在从敦煌至帕米尔沿线设置驿站、营垒、烽火台,遣兵戍守,并在轮台、楼兰等地进行屯田,为过往汉使和商队提供水粮,由此使汉与西域之间人员往来不断,大大加深了双方的交流。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角度上来,这一意义是怎么称赞也不过分的。

诚然,远征大宛,虽然汉军打出的旗号是为了获取汗血宝马。但实际上,这次征伐却是有汉一朝“西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战略上看,征伐大宛并没有错。在汉与匈奴南北对峙、西域依附于匈奴的大局之下,如果汉朝不选择一个西域国家来“杀鸡儆猴”,一旦匈奴争取到整个西域的支持,则就将给汉带来巨大麻烦,之前汉军在河西、漠北等地付出的鲜血就会白流。

通过击破大宛,使西域臣服,不仅会避免汉朝陷于匈奴与西域两面夹击的窘境之中,更会大大孤立匈奴,确保大汉边疆的安全。如果没有武力作为保障,单是依靠德政,谁会真正臣服?正因如此,出兵讨伐既必要,也是势在必行。而且此后,汉在西域通过驻军与屯田,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为后来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的设置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战略上成功的同时,汉武帝却在战术上连出晕招,其中用人不当便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李广利并非帅才,其军事水平不仅难及卫青、霍去病等战神万一,即便和赵破奴、李息、公孙贺、路博德等人相比也相差甚远。以此人为将,只能使汉军遭受更大的损失。

另外,相比于两次远征数年的劳费、数亿国帑的消耗和数万将士的牺牲,汉军在战场上取得的战果显然太过微不足道。正所谓“利在千秋,罪在当代”,这恐怕也是征伐大宛最终成为汉武帝劳民伤财一大罪状的原因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汉武帝远征西域大宛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