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历史纪年 > 唐朝纪年 > 公元675年历史年表

公元675年历史年表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8_3副本.jpg

675年,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元二年。


675年历史年表


公元675年,唐高宗患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则天)摄政。宰相郝处使谏道:“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唐高宗因而暂时停议。

黄岩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始置永宁县,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黄岩。

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鄯善城改名石头镇,(又称典合城),隶沙州所辖,公元785年至906年(唐贞元年至唐末),石头城沦为吐蕃所统治。

唐朝初步的反击立时奏效,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十一月,于阗王伏闍雄来朝。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以于阗国为毗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闍雄为毗沙都督,在瓦解吐蕃同盟的同时逐渐恢复在西域的统治。

温州历史,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置温州,自此历1300余年,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

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在和田设毗沙都督府,置十州,后晋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国王。

以于阗为毗沙都督府,于阗王为都督。刘仁轨破新罗兵,新罗王金法敏遣使“谢罪”。高宗风眩更严重,议使天后摄知国政,因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谏而止。时天后引文学之士元万顷等编书,并参决奏疏,以分宰相之权。诸人由宫城北门出入,不经南衙(唐官衙在宫城之南)时称“北门学士”。太子弘死,时人传系天后毒死,立天后子贤为太子。


675年历史大事


置毗沙都督府

于阗王尉迟伏阇雄击吐蕃有功,上元二年(六七五)正月二十一日,唐遂在于阗置毗沙都督府,以伏阇雄为都督。府初管蕃州五,后析州为十。府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在安西都护府西南二千里。

龟兹王入贡

上元二年(六七五)正月二十五日,龟兹王白素稽来献银颇罗。十二月,又献名马。龟兹于咸亨元年(六七0)被吐蕃攻陷,本年两次入贡,可见吐蕃控制龟兹乃至西域之野心受挫。

吐蕃论吐浑弥来请和

上元二年(六七五)正月二十六日,吐蕃遣大臣论吐浑弥来唐请和,并请与吐谷浑复修和好,高宗不许。吐蕃自咸亨元年(六七0)攻陷安西四镇,一度在西域称霸。然上元元年(六七四)于阗王来朝唐廷,二年,唐在于阗置毗沙都督府,是年龟兹王亦来朝入贡,唐于上元中(六七四至六七六)并在疏勒置疏勒都督府,焉耆置焉耆都督府,吐蕃控制西域的野心受到挫折,于是来唐请和。

议使武后摄政

麟德元年(六六四)诛上官仪后,高宗每视朝,武后皆垂帘于御座后,预闻政事。高宗晚年风眩日重,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武后。上元二年(六七五)三月,高宗议使武后摄知国政。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谏曰:“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陛下怎能以高祖、太宗之天下委天后而不传子孙!”中书侍郎李义琰亦谏之,乃止。

置北门学士

上元二年(六七五),武后欲摄政,遭宰相强烈反对,乃置北门学士,助己在禁中决策,抗衡外朝大臣。北门学士皆当时文学之士,五、六品中级官员,有左史刘讳之、范履冰、苗神客、右史周思茂、胡楚宾,著作郎元万顷。彼等以北门学士之衔,出入禁中,一则帮武后编修书籍,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凡千余卷;一则参决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拟分宰相之权。其时武后尚未独揽大权,国家大事仍由外朝讨论决定,北门学士品级较低,无资格出席政事堂会议,只能通过武后间接影响国家决策,亦无法干预宰相行政之权,所以分宰相之权程度有限,实际只是以“文词”分割中书出令权,具有明显宫官秘书性质。其后,武则天临朝称制,独揽大权,利用酷吏清除朝廷反对势力,北门学士乃完全失去作用。

周王显妃赵氏被害死

赵氏京兆长安人。祖绰,右领军将军。父镶,左千牛将军。母,高祖第七女常乐公主。中宗李显为英王(后改周王)时,纳赵氏为妃。高宗待常乐公主颇厚,武后不喜,迁怒于赵氏。上元二年(六七五)四月七日,幽闭赵氏于内侍省,扃键宰谨,日给生食料。看守者视炊烟数日不出,开门视之,死尸腐矣。中宗嗣位后,神龙元年(七0五)赠赵氏为恭皇后。中宗卒,以韦后不臣,不宜祔葬,赠赵氏和思皇后,行招魂祔葬之礼(其时不知赵氏瘗所)。赵氏父镶,上元二年亦自定州刺史贬为括州刺史,公主随镶去括州,绝其朝谒。及武则天临朝,越王贞起兵反,镶为寿州刺史,许以率兵相应,长乐公主积极赞助。贞败,镶与公主伏诛。中宗时赠镶左卫大将军。

太子弘死

上元二年(六七五)四月二十五日,太子弘暴卒于合璧宫,年二十四。弘乃唐高宗第五子,母武后。永徽四年(六五三)始封代王。显庆元年(六五六)立为皇太子。弘仁孝谦谨。曾读《春秋左氏传》,见楚世子商臣弑君,叹而释卷曰:“不忍闻此事。”改读《礼记》。龙朔元年(六六一),令中书令太子宾客许敬宗,及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编《瑶山玉彩》成,凡五百卷,博采古今文集,摘英词丽句以类编排。总章元年(六六八)二月十四日,释奠于国学,请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皆见纳。又谏止配没征高丽逃亡军士之妻。咸亨三年(六七二)监国于京师,令给米济乏食之兵士。高宗甚爱太子,曰弘仁孝,宾礼大臣,未曾有过。然武后时欲逞己之志,弘之奏请,数迕其意,失爱于后。时弘见义阳、宣城二公主因母萧妃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奏请出降,高宗许之,武后怒。既而弘暴死,时人以为武后鸩之。高宗诏谥为孝敬皇帝,亲为之制《睿德纪》,并书于石。将营恭陵,百姓厌役,投石散去。中宗时,以弘号义宗,玄宗开元六年(七一八)停。弘纳右卫将军裴居道女为妃,中宗时追赠为哀皇后。

雍王贤立为皇太子

太子弘既死,上元二年(六七五)六月五日,立雍王贤为皇太子。贤字明允高宗第六子,母武后。贤容止端雅,少为帝所爱。性夙敏,读《尚书》、《礼记》、《论语》等一览不忘。永徽六年(六五五)封潞王。显庆元年(六五六)授岐州刺史,加雍州牧,幽州大都督。龙朔元年(六六一)徙封沛王,加扬州大都督。咸亨三年(六七二)更名德,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上元元年(六七四)依旧名贤。

奉先寺建成

咸亨三年(六七二),高宗敕于洛阳龙门山凿卢舍那佛大像,武后捐二万贯脂粉钱助之,历时四年,上元二年(六七五)竣工,此即奉先寺。寺共有卢舍那佛、弟子、菩萨、力士等十一尊雕像。主佛卢舍那高八十五尺,台座高十尺,面容丰腴饱满,乃唐代凿造第一个大佛像。两旁弟子各具神态,整个布局严谨,刀法圆熟,为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竣工之后,武后亲率朝臣参加卢舍那佛“开光”仪式。

弘忍禅师卒

弘忍俗姓周,蕲州黄梅(今湖北)人。七岁从禅宗四祖道信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忍日间劳动,夜间静坐习禅,恬淡自居。道信常以顿渐之旨试之,弘忍闻言察理,皆得要领。道信以弘忍可教,悉以其道授之。永徽三年(六五一)传以法衣。同年九月,道信圆寂。弘忍承之,成为禅宗第五祖。禅宗初祖至三祖,一衣一钵,随缘而住,至道信始聚僧而居。弘忍亦以学道宜山居,远离嚣尘,遂居黄梅东山。僧徒有七百余,时称东山法门。弘忍传法不出文记,只口说玄理,默授与人。有及门弟子二十五人,其中大弟子十人,以神秀与惠能为最有名。弘忍上元二年(六七五)圆寂,年七十四。弘忍门人弘化范围广远,东山法门传播全国,禅宗因此发展成为一大宗。其后神秀主渐悟之说,传法于北方,形成北宗。惠能主顿悟之说,传法于南方,形成南宗。

王勃卒

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人。祖通,以大儒名,门人私谥为“文中子”。勃六岁善文辞,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摘其失,成《指瑕》篇。为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而勃诗文最具特色。兄勔、勮皆有才华,时人又称王氏三珠树。麟德初(六六四),勃年未及冠,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六六六),上《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沛王贤召署府修撰。诸王斗鸡,勃戏作《檄英王鸡文》,高宗怒,斥其出府。后补虢州参军。勃匿一犯罪官奴,惧事泄,杀之灭口,事发当诛,遇赦除名。勃父福畤,本雍州司户参军,受勃牵连,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六七五),勃往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探父,渡南海堕水而卒,年二十八。勃作文腹稿,先磨墨、酣饮、被复面卧,后起而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曾补祖父通有录无书之著作二十五篇。己著有《周易发军》五卷,《次论语》十卷,《千岁历》,《舟中纂序》五卷,《王子安集》十六卷(一说《王勃集》三十卷)。其文以《滕王阁序》传诵最广。


675年通鉴记载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下上元二年(乙亥,公元六七五年)

春,正月,丙寅,以于阗国为毗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毗沙都督。

辛末,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上不许。

二月,刘仁轨大破新罗之众于七重城,又使靺鞨浮海略新罗之南境,斩获甚众。仁轨引兵还。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新罗之买肖城以经略之,三战皆捷,新罗乃遣使入贡,且谢罪;上赦之,复新罗王法敏官爵。金仁问中道而还,改封临海郡公。

三月,丁巳,天后祀先蚕于邙山之阳,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上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曰:“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昔魏文帝着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中书侍郎昌乐李义琰曰:“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上乃止。

天后多引文学之士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使之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几千馀卷。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时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祎之,子翼之子也。

夏,四月,庚辰,以司农少卿韦弘机为司农卿。弘机兼知东都营田,受诏完葺宫苑。有宦者于苑中犯法,弘机杖之,然后奏闻。上以为能,赐绢数十匹,曰:“更有犯者,卿即杖之,不必奏也。”

初,左千牛将军长安赵瑰尚高祖女常乐公主,生女为周王显妃。公主颇为上所厚,天后恶之。辛巳,妃坐废,幽闭于内侍省,食料给生者,防人候其突烟,已而数日烟不出,开视,死腐矣。瑰自定州刺史贬括州刺史,令公主随之官,仍绝其朝谒。

太子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请,数迕旨,由是失爱于天后。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上许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壬寅,车驾还洛阳宫。五月,戊申,下诏:“朕方欲禅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谥为孝敬皇帝。”

六月,戊寅,立雍王贤为皇太子,赦天下。

天后恶慈州刺史杞王上金,有司希旨奏其罪;秋,七月,上金坐解官,澧州安置。

八月,庚寅,葬孝敬皇帝于恭陵。

戊戌,以戴至德为右仆射,庚子,以刘仁轨为左仆射,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为吏部尚书兼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刘仁轨、戴志德更日受牒诉,仁轨常以美言许之,至德必据理难诘,未尝与夺,实有冤结者,密为奏辨。由是时誉皆归仁轨。或问其故,至德曰:“威福者人主之柄,人臣安得盗取之!”上闻,深重之。有老妪欲诣仁轨陈牒,误诣至德,至德览之未终,妪曰:“本谓是解事仆射,乃不解事仆射邪!归我牒!”至德笑而授之。时人称其长者。文瓘时兼大理卿,囚闻改官,皆恸哭。文瓘性严正,诸司奏议,多所纠驳,上甚委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公元675年历史年表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