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1年是公元前6世纪70年代,庚寅年,年号为周灵王泄心元年,亦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年。鲁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齐国伐莱。公元前571年,晋悼公筑虎牢城。秦里置虎牢关。此后,又有成皋关、汜水关和武牢关之称。关处沟壑壁立、陡岸深谷之中,北濒黄河,南依嵩山,当东西交通要冲,扼古代中原腹地,系中州之安危,古有九州咽喉之称和“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的说法,历来为兵家争战之地。在《赤壁》中,汜水关地处河北边界,同样具有着极其重要战略意义,为河北关中两地的重要通道。
1、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2、571年伦巴第人建立斯波莱多公国(Ducato di Spoleto)。
3、公元前571年, 老子李耳出生于楚苦县濑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据说, 老子当年正是因为饮了鹿邑县枣集镇的白酒佳酿,才醍醐灌顶般顿悟,创始道教,得道成仙。那酿酒的水系,正是今天的宋河水。早在3600年前,鹿邑,这块在中原大地上崛起的古城,不仅仅是老子的故乡,也是酒的故乡、宋河粮液的最早发源地。
4、公元前571年,简王逝世,儿子泄心登位,就是周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