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历史人物 > 中国人物 > 杜甫在安史之乱经历了什么

杜甫在安史之乱经历了什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多数人都没想到,安史之乱的爆发,会成为盛世的终点。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并不旁人更高明。当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来时,杜甫正在从长安前往奉先探亲的路上。对于这次变动,杜甫认为,那是盛世中的灾难。但是,凭借官兵的善战,这些胡兵会被很快镇压下去。

对于在战乱中要投身战场的百姓,杜甫感到了怜悯。不过,也正是这种怜悯,可以感受到,杜甫觉得战争依然离自己很远。他刚刚升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不久,前途大有所为。

在叛乱开始的大半年里,杜甫一直待在奉先。乱世哪有太平日。安禄山进逼潼关后,杜甫带着家人从奉先逃往天水,准备避难。仅过一月,京师陷落,唐玄宗仓皇西逃。安禄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就是要最快的速度,攻破唐帝国的核心中枢,促使唐王朝的覆灭。

在无法劝阻唐玄宗逃亡的情况下,太子李亨只能在灵武即位,继续号召天下义军,共同抗击叛军。杜甫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避世逃难。他主动前往李亨的灵武大本营,希望能为国效力。不料,却在半道上被叛军抓回长安。如果说,唐玄宗的逃亡,只能杜甫对这场叛乱的耳闻。在长安的经历,则是他的亲生经历。叛军在城中比土匪更加残暴,妇女老幼,统统难以幸免。

老百姓只能卑躬屈膝,换取活下去的机会。昔日王公贵族,现在流落街头,形同乞丐。战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杜甫仍在写诗。只有诗歌,还能让他的内心的积压可以得到宣泄。

在长安待了大半年后,杜甫终于找到逃跑的机会。他一离开,就直奔唐肃宗的凤翔行在,后担任左拾遗的职位。此时杜甫对唐朝保有极大的信心。唐朝在人们的心中,毕竟仍是盛世的强大星星。百姓仍然愿意支持,况且唐肃宗又是一个懂得积极进取的皇帝。而且,洛阳、长安都被先后收复。唐朝正在筹划,准备拿下安史叛军的河北大本营。

在整个战略部署中,邺城成了双方交战的关键点。这是进入河北的关键。双方都清楚其中的价值,大量精锐投入其中。最后的结果,却是不了了之。唐朝没有取胜,安史叛军也消耗巨大。双方算是打了平手。

对于杜甫而言,这是对于信心的一次重大摧毁。当他从洛阳回到华州的时候,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王朝的兴衰,更多了对普通人的关注。“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百姓为战争投入巨大,但在关中饥荒时,朝廷却没有组织救灾,而是让他们自生自灭。对盛世的赞叹,只是希望生活能更好一些。如果连生存都无法保障,再向往的盛世,也不过是一个空话,只是随时破灭的白日梦。

杜甫看不到希望。他的诗歌里到处是关于死亡的哀叹,生灵的悲悯。“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战争变得虚无。在邺城之战结束后不久,杜甫就辞官离开,前往成都,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杜甫在安史之乱经历了什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