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来跟大家说说三国时期,东吴在陆逊之后谁继任了大都督职位?大都督和军师一样是后人对其职位的泛称,把拥有统领全军大全的将军称为大都督。东吴时期的确实施的是都督制度,由于武将多有自己的私兵,所以在诸将以上又任命都督指挥作战。这跟曹操、刘备的军队有些差异,不过曹魏后期也实施都督制度,但没有都督这一个官职。
之所以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是四大都督,主要还是《三国演义》的描述,这几位作为掌握东吴军权的功臣,的确称得上举足轻重。周瑜初任东吴护军,负责监督军队,在江夏之战担任前部大督,指挥孙权的先锋部队,再到赤壁之战时与程普共任都督,因为功勋卓越,周瑜到荆州后才成为名副其实的都督。
当时周瑜麾下能指挥的就有程普、黄盖、韩当、吕蒙、周泰、甘宁、凌统、董袭一干人等。在周瑜死后,孙吴的兵权回归到孙权手中,鲁肃虽然接任周瑜防区,可实际上并没被委任护军、都护的职位,他也是孙吴历代大将中没有过督军之权的将领。
随着孙权军队扩大,孙权把监督军队的权力一分为三,由孙皎为都护,吕蒙为左护军,蒋钦为右护军。在地位上孙皎高过吕蒙,只是吕蒙一手策划了袭击荆州作战,吕蒙用周瑜、程普担任左右都督的典故劝说孙权,认为这样分权会影响作战。于是孙权以吕蒙为大都督,孙皎为吕蒙的后续部队,把军权都交由吕蒙手中。
战后不久,吕蒙、孙皎、蒋钦很神奇的在同一年病死。只有在荆州之战立功的陆逊被任命接任了蒋钦右护军一职,都护和左护军占缺。正因为这两年东吴没人补上吕蒙和孙皎的职位,所以夷陵之战中只有右护军陆逊被派往都督吴军与刘备交战。
陆逊在夷陵之战以后威震天下,但权力没有被放大。孙权又提拔步骘为左护军,与陆逊平分军权。诸葛瑾为左将军、督公安。直到石亭之战,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黄,示意着有阵前斩将的大权,同时以全琮、朱桓为左右都督。这样的分配是让陆逊、全琮、朱桓各领三万兵马,而陆逊为中军主将,又可调动全琮、朱桓。
从东吴的军权划分看来,陆逊只是地位最高的将军,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地位在三公之上。但孙权在称帝时,他全国部队大约有二十万之多,不可能全部交由陆逊统领。他把军队的监督权一分为四,以陆逊为右都护,大将军诸葛瑾为左都护,车骑将军朱然为右护军,卫将军全琮为右护军。步骘虽升为骠骑将军,却只得到西陵都督的职权,军权不如前四人。
若是把都护和护军理解是大都督的原名,那么陆逊同时期应该还有诸葛瑾、朱然、全琮三大都督才行。陆逊死后,他的权力被逐步瓜分,孙权让步骘接任陆逊的丞相,陆逊的副手吕岱接任上大将军,接管陆逊一部分兵权,都督右部。诸葛恪被提拔为大将军,假节,接管陆逊另一部分兵权。陆逊次子陆抗接管五千兵马,受诸葛恪调配。
吕岱和诸葛恪就相当于取代了陆逊和诸葛瑾时期的军权,但孙权没有授予他们都护大权,吕岱和诸葛恪相对前任,权力被缩水了。诸葛瑾、步骘死后,由诸葛融、步协接管父亲的部队,权力同样受到缩水。这时期军中资历最高的是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和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
孙权特命朱然为大都督,统领诸葛融、步协。朱然和全琮由护军晋为军师,也许在东吴军师的地位在都护之上。而大司马定然在上大将军之上,所有让朱然、全琮分任。当时朱然亦已病重,全琮可谓是天下无敌了,他芍陂之战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统率张绣、顾承击败魏将王凌。由于全琮是鲁王党,与太子党张休、顾承不合,就诋毁对方谎报战功。
好在朱然、全琮不久也去了。大将军诸葛恪一人独大,孙权别无二选,只能托国于诸葛恪。当时太子党朱据担任骠骑将军,本也是个重要人物,但被鲁王党陷害而死。孙权病重时任命吕据为太子右部都督,孙峻诛杀诸葛恪后,被升为骠骑将军。
孙权的三女婿刘纂晋为车骑将军,他同时也是东汉扬州刺史刘繇的孙子。孙峻、孙綝擅权时,兵权都掌控在他们手中,并不委任于外将,他们就相当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时一样,不过令的是孙吴国内的诸侯。孙峻曾在战前加封留赞为左护军,不过留赞战死于殉国。待孙綝被除掉后,孙休提拔朱然之子施绩为上大将军、左都护,掌管荆州的军权。丁奉也因此功升为大将军,加封右都护。孙吴的军事制度暂时恢复到孙权时期。
老涂说事认为孙皓执政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不太把权力委任给大臣,只有陆抗在西陵之战以后,加封都护。鲁肃之子鲁淑、薛综之子薛萤曾领兵十万进犯西晋,却没被加封都督的权力交州争夺战中,孙皓以虞翻之子虞氾为监军,薛综之子薛珝为威南将军、加大都督,平定交州的叛乱,战场都远到现在的越南去了。
除此之外,东吴就没有过大都督。也许孙皓曾经想把交州名将陶璜调回朝中担任要职,可惜直到晋灭吴之战,都没来得及把最后的名将陶璜调回去。陶璜之弟陶濬被临时加封为镇南大将军,加荆州牧,但根本不是晋军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