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古文观止》,看完所有选自《左传》的周文,接下来便是《国语》了,而选自《国语》的第二篇《召公谏厉王止谤》,篇中人物召公苦口婆心的劝谏,对所有后世当权者无疑都是“他山之石”。谏言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至理名言响彻古今!我们今天要说的“道路以目”的故事就出自这里。那么,“道路以目”是哪一个君王的故事呢?答案是周厉王。
话说武王伐纣,筚路蓝缕,确立周的统治,中经周公辅政,成康之治,到底还是处于上升期,但至昭、穆两君,由于西方犬戎的强大,实力就有所削弱了。到周懿王时,国力开始衰微。犬戎入侵已无力抵抗。后来,中央与诸侯又出现矛盾,内忧外患,两任继任国君都无法挽回颓势,一直传到周厉王。
按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厉王该奋发图强,重整山河才对,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司马迁的《史记》里说他“好利,近荣夷公”、“暴虐侈傲”就是说他贪财好利,亲近荣夷公。暴虐无道,放纵骄傲。那么,这个荣夷公是谁呢?他是诸侯国荣国的国君,人们常说“助纣为虐”,而这个荣夷公便是助“厉”为虐的人。厉王重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横征暴敛,虐待百姓,于是国内矛盾更加激化!群怨沸腾。
大臣召公看到这种情况,受不了了,于是直言进谏:“民不堪命矣!”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却不以为然,还采取极端措施:凡是有人说自己的不是,杀无赦。于是国人一时间“莫敢言,道路以目”只敢用眼睛示意了。看到成果的厉王沾沾自喜,当着召公的面夸耀:“怎么样?我止谤的技术不错吧!”
召公却更加担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老百姓的嘴比堵住汹涌的河水更加危险啊!历来止水都是用疏导的方法,所以对待百姓更应该进行开导让他们畅所欲言才是!百姓的想法都是考虑成熟,自然流露出来的,正好反映我们政事的成败得失,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意见“行善而备败”发扬好的,改正坏的才是,怎么能够反过来堵呢?堵的话,民心也就没有了!“其与能几何”谁还跟你站一起呢?
周厉王还是不听,于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三年以后,爆发了自下而上的“国人暴动”,人民把他们的国君赶到了彘这个地方。残暴的厉王终老于此。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继任者宣王(厉王的儿子)没有重蹈覆辙,在位期间继承圣主遗风,终于促成了彪炳史册的“宣王中兴”,成为西周王朝最后一抹艳丽的夕阳。就连董仲舒都不得不赞叹“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不过,再艳丽的夕阳也终有逝去的时候,在周幽王闹剧“烽火戏诸侯”的一片笑骂声中,延续近300年的西周王朝最终惨淡落幕。像一颗巨星滑落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