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历史文化 > 历史百科 > 为什么把一些人叫做不三不四?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把一些人叫做不三不四?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7
0

“不三不四”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俗称6爻卦,意为事物发展的6个阶段,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6爻的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则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

但“不三不四”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全传》第七回中:“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后来在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也出现过:“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那后来“三”跟“四”怎么就被赋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贬义?比如什么“颠三倒四”、“挑三拣四”、“朝三暮四”、“低三下四”等等。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就成三。“三”不仅作为一个数的概念,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

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材: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文人中也有三曹、三苏;古歌曲咏唱有“三叠”;生肖属相更有“三合”的说法等。

而“四”呢,在古代多含有周全、称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意。例如古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公、韩诗韩婴、毛诗毛公。

此外,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传说中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文人有“四事”:琴、棋、书、画;书法也有四宝等等。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三”和“四”其实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并不是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不伦不类”、“不像样子”。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和举止自然就被称为“不三不四”了。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本来按中国人的习惯,人们多是喜欢好事成双,喜欢整五全十。但我们知道“三”是一个奇数,不齐整、不规矩、不饱和,因此传统上人们习惯把“三”用来指一些不好的事。

古典君说过永远不要低估人民群众“三人成虎”的力量。这不,久而久之,有“三”的成语就变得贬义越来越多,褒义越来越少。,如三长两短、三妻四妾、丢三落四等等。

《道德经》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三就不往下说了,后面自然就是无穷大。《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呢?没有了。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叫“在一在二不在三”,即事不过三,意思指对于犯错误的人,可以原谅一次、两次,但第三次就是界限的底线了。而且我们说“再三”强调,不说“再四”强调,可见,“三”已经到头了。所以不三不四即指不像样子,就被引申为不正派的意思。

就两个数字和汉字的组合竟然包含如此多的章法,不得不说汉语的魅力实在令人折服。但更感叹于古代文化中的“三”与“四”集中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结晶。是故“三”与“四”的用法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还可以把行为不端,举止不当的人形容为“不三不四”。这一正一反差别之大,犹如云泥之别。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为什么把一些人叫做不三不四?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