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7月8日,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应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的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派出考古队对拉哈特古城及其附近古代遗址进行当年度的考古调查与试掘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合作是中国考古学界与哈萨克斯坦考古学界在田野考古工作方面的首次合作。
拉哈特遗址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天山北麓,东距中国霍尔果斯约250 千米,西距阿拉木图约50 千米,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一处重要遗址点,传说是塞人王族的居住遗址,著名的伊塞克金人墓葬就位于该遗址附近。拉哈特遗址略呈长方形,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核心是一座近方形的高台,顶部小、底部大,高约18 米,顶端面积约3200 平方米,周围有两道壕沟围绕。本次考古调查主要目的是确认拉哈特遗址是否一座古城遗址,以此为探讨伊塞克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信息。
在调查、勘探与发掘期间,将现场踏勘、传统发掘、普通记录与RTK 测绘、三维摄影、高空航测等多种现代技术相结合,获取了较为客观、详细的科学资料。工作收获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在伊塞克区域内,调查了以拉哈特遗址为主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址4 处,面积合计约51 万平方米。在拉哈特遗址区域内设置十字形勘探带,勘探长度合计约1200 米,藉此勘探结果,对遗址的框架性布局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拉哈特遗址内布设探沟3 座,面积合计32 平方米。其中,TG1 长10 米,宽2 米,发掘深度最深,约4.4 米,清理到的主要遗迹有灰沟、灰坑、房址、灶、炉等多类。遗址出土器类有铁、陶、石、骨等,可辨器物(片)共约80 件,主要有罐、钵等器。另外,在该遗址附近还采集到可能是早期铁器时代塞人的陶器两件,一钵、一罐。初步认为,拉哈特遗址是以一号高台为核心,以壕沟为界,在高台周围设置了若干居住区域。这些居住区域内也包含着一定数量的手工作坊。
依据目前发掘到的陶器遗存面貌,可以推测到拉哈特遗址沿用了多个时代,晚期可至蒙元时代(13 世纪左右),早期可达到早期铁器时代(公元前7-3 世纪)。结合调查、试掘收获,还可初步认识到,在伊塞克区域东西长约30 公里的天山北麓地带内,在面貌、内涵近似的遗址中,拉哈特遗址的面积和规模最大,可能具有中心聚落的地位。该遗址在更大区域内处于怎样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和深入探讨。
鉴于拉哈特遗址的复杂性及所在区域的重要性,考古团队将制定有关的长远规划,以有利于对遗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进而对遗址有一个较为清晰、客观的揭示。另外,还将基于航测、系统调查等所获新资料,重点探讨拉哈特遗址空间布局结构和当时的人地关系,包括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经济形态等多个方面。
陕西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对认识近邻的中亚多个国家的古代文化,以及与古代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对探索中国西北区域的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资源优势。作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在中亚的境外考古发掘工作,能够以揭示遗迹和遗物来重现曾经丝绸之路的历史事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引领作用,深层次地展示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现代价值,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展现。
自2001年以来,陕西考古研究机构就开展了丝绸之路的考古调研等相关工作。2009 年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即派员赴中亚五国参加古代遗址考古研究工作,了解其文物遗迹、遗址特征和保护现状,为“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2016 年5 月13 日,在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以“文明互鉴增友谊,交流合作促发展”为主题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同年6 月,陕西省文物局代表团在哈萨克斯坦出访期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并选定拉哈特遗址作为双方合作的首个考古发掘对象。(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1月3日8版)
拉哈特遗址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天山北麓,东距中国霍尔果斯约250 千米,西距阿拉木图约50 千米,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一处重要遗址点,传说是塞人王族的居住遗址,著名的伊塞克金人墓葬就位于该遗址附近。拉哈特遗址略呈长方形,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核心是一座近方形的高台,顶部小、底部大,高约18 米,顶端面积约3200 平方米,周围有两道壕沟围绕。本次考古调查主要目的是确认拉哈特遗址是否一座古城遗址,以此为探讨伊塞克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信息。
在调查、勘探与发掘期间,将现场踏勘、传统发掘、普通记录与RTK 测绘、三维摄影、高空航测等多种现代技术相结合,获取了较为客观、详细的科学资料。工作收获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在伊塞克区域内,调查了以拉哈特遗址为主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址4 处,面积合计约51 万平方米。在拉哈特遗址区域内设置十字形勘探带,勘探长度合计约1200 米,藉此勘探结果,对遗址的框架性布局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拉哈特遗址内布设探沟3 座,面积合计32 平方米。其中,TG1 长10 米,宽2 米,发掘深度最深,约4.4 米,清理到的主要遗迹有灰沟、灰坑、房址、灶、炉等多类。遗址出土器类有铁、陶、石、骨等,可辨器物(片)共约80 件,主要有罐、钵等器。另外,在该遗址附近还采集到可能是早期铁器时代塞人的陶器两件,一钵、一罐。初步认为,拉哈特遗址是以一号高台为核心,以壕沟为界,在高台周围设置了若干居住区域。这些居住区域内也包含着一定数量的手工作坊。
依据目前发掘到的陶器遗存面貌,可以推测到拉哈特遗址沿用了多个时代,晚期可至蒙元时代(13 世纪左右),早期可达到早期铁器时代(公元前7-3 世纪)。结合调查、试掘收获,还可初步认识到,在伊塞克区域东西长约30 公里的天山北麓地带内,在面貌、内涵近似的遗址中,拉哈特遗址的面积和规模最大,可能具有中心聚落的地位。该遗址在更大区域内处于怎样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和深入探讨。
鉴于拉哈特遗址的复杂性及所在区域的重要性,考古团队将制定有关的长远规划,以有利于对遗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进而对遗址有一个较为清晰、客观的揭示。另外,还将基于航测、系统调查等所获新资料,重点探讨拉哈特遗址空间布局结构和当时的人地关系,包括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经济形态等多个方面。
陕西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对认识近邻的中亚多个国家的古代文化,以及与古代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对探索中国西北区域的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资源优势。作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在中亚的境外考古发掘工作,能够以揭示遗迹和遗物来重现曾经丝绸之路的历史事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引领作用,深层次地展示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现代价值,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展现。
自2001年以来,陕西考古研究机构就开展了丝绸之路的考古调研等相关工作。2009 年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即派员赴中亚五国参加古代遗址考古研究工作,了解其文物遗迹、遗址特征和保护现状,为“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2016 年5 月13 日,在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以“文明互鉴增友谊,交流合作促发展”为主题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同年6 月,陕西省文物局代表团在哈萨克斯坦出访期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并选定拉哈特遗址作为双方合作的首个考古发掘对象。(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1月3日8版)
责编: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