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现场 > 湖南保靖县四方城遗址与墓群进行调查勘探

湖南保靖县四方城遗址与墓群进行调查勘探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为配合保靖县酉水明珠工程建设,2017年3—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湘西自治州文物局、保靖县文物局业务人员对四方城城址南台地和周边墓群进行了全面地调查普探和重点勘探。现将本次调勘情况进行介绍。
 
  一、四方城遗址
 
  四方城遗址位于保靖县城东面约5公里的迁陵镇要坝村,地处酉水河北岸,是战国、两汉至唐宋时期的一处典型的山地遗址。1979年四方城遗址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汉代迁陵古城遗址”。2006年5月31日四方城遗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四方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方城遗址由四方城城址区、战国粮窖遗址、汉代青铜冶炼作坊遗址与周边墓葬区组成。
 
  1、城址区。分布在要坝村高出酉水河30米的二级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由南北两个台地和连接两台地的缓坡带三部分组成,台地外侧有城壕。其中北台地近方形,四周有城墙围合,为城内范围,台地东西残长238米,南北残长265米,海拔约224米;南台地呈长方形,东西残长268米,南北残宽145米,海拔212米—202米;两台地间缓坡段宽约60米,垂直高差12米多,利用原生基岩开凿的道路连接南、北两台地。城壕位于台地的西面、北面和东面,西城壕和北城壕现为池塘和水稻田,常年积水,东城壕南段可清晰辨出城壕的走向,为干壕。
 
  根据此前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目前确定有南门和东门两个城门门道。此外,南台地南缘靠近酉水河岸地段还发现有遗存,推测现酉水水位线以下仍存有遗迹。
 
  2、战国粮窖遗址和汉代青铜冶炼作坊遗址。战国粮窖遗址位于城址外东北约50米,平面呈方形,残边长4米,半地穴式,残深1.2米;汉代青铜冶炼作坊遗址位于城址外东北约40米,平面呈方形,残边长3米,半地穴式,残深1.9米。从柱洞等遗迹现象分析,两处遗址的地面建筑约为四面坡水攒尖顶式木架结构。
 
  3、墓葬区。分布在城址区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包括洞庭、彭家园、汰乃枯、女巴枯、辛吉枯、桐其、非山、上大枯、泡儿枯、乳香岩、王堡、沙坪、歇铁、猫儿屋场、麻栗堡、庙堡、岩壳堡、龙溪塘等十八个墓群。其中龙溪塘墓群为土司时期,与四方城遗址无关。
 
  二、既往考古工作
 
  四方城遗址在1973年的考古调查中发现,历年来因配合基本建设对城址区、墓葬区进行了各项抢救性发掘。迄今为止,四方城遗址及相关墓葬总发掘面积已达4万平方米,基本理清了四方城城址、相关遗址及各墓葬区位置。
 
  现对既往考古工作简略介绍。(1)1973年省州县联合考古队在配合凤滩电站建设工程中调查发现四方城遗址。(2)1973年在保靖县废旧回收仓库发现青铜短剑2件,系非山出土。(3)1974年保靖县文化馆抢救性发掘洞庭东汉墓葬4座。(4)1974年10月,凤滩电站淹没区考古队在非山发掘元墓1座。(5)1974年10—11月,省州县联合考古队在城址外南部凤滩电站淹没区进行发掘,发掘4×4米探方一个、4×2探沟一条。(6)1976年因修建209国道和农田水利建设先后在非山出土战国铜短剑、青铜戈、铜镜等器物9件。(7)1980年当地村民在非山生产劳动时出土唐代钵5件、碟2件、铜镜2件。(8)1982年要坝村农民在非山挖瓦泥时出土鎏金铜龙饰1件。(9)1982年10月,湘西自治州文物队在彭家园发掘清理战国墓10座、汉墓4座、宋墓1座。(10)1984年1月,保靖县文化馆在洞庭发掘汉代砖室墓1座。(11)1990年地方修建化工厂时在桐其出土文物11件。(12)1993年4—8月,州县联合考古队对湘泉集团保靖县有限责任公司在四方城城址东外缘征地范围内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49座、战国粮窖遗址1处,汉代青铜冶炼遗址1处。(13)1995年州县考古队在辛吉枯发掘古墓葬10座。(14)1997年州县考古队在辛吉枯发掘战国、汉墓11座。(15)1998年保靖县文管所在辛吉枯清理战国、汉墓7座,在新寨清理宋代瓦室墓1座。(16)1999年保靖县文管所在女巴枯调查发现汉代墓葬40多座。(17)2004年州县文物部门在歇铁发现战国、汉代墓群和沙坪旧石器点,并在沙坪抢救性清理战国、晋代墓葬各1座。(18)2012年12月,因当地村民在四方城城址内进行基本建设,湘西自治州文物局在非法建设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道路1条、灰坑14个、灰沟5条、墓葬4座,发掘面积613平方米,勘探面积2万平方米。(19)2014年10月,州县考古队在彭家园抢救性发掘50平方米,清理灰坑1个、灰沟1条、汉代墓葬1座。(20)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为配合四方城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湘西自治州文物局、保靖县文物局对四方城城址南、北两个台地进行勘探,局部进行试掘。(21)为了解四方城城址建筑、使用与废弃年代,确定城址范围和南北两个台地的关系,2015年4—8月由省考古所领队,湘西自治州文物局和保靖县文物局在四方城城址东门和南门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三、本次调查勘探的主要收获
 
  根据调查勘探结果,该项目涉及四方城城址南面台地和周边的11个墓群,包括洞庭、彭家园、汰乃枯、女巴枯、辛吉枯、泡儿枯、乳香岩、王堡、歇铁(含猫儿屋场)、麻栗堡、庙堡等。
 
  对于这12处文物点,我们通过调查普探和重点勘探来逐步了解地下遗存。具体工作方法为:①收集历年考古工作资料,以掌握遗迹、墓葬的大体分布。②开展实地调查,了解文物点现状。③对文物点进行探铲勘探。其中墓葬区按2.5×2.5米布点勘探,以了解墓葬分布和大致时代;城址区按5×5米布点勘探,以了解遗迹分布和文化层堆积情况。④对本次勘探资料进行汇总。
 
  现对部分文物点勘探情况进行介绍。
 
  1、洞庭墓群。位于酉水河南岸,与四方城城址隔河相望。根据已有的发掘资料,如1974年发掘东汉墓葬4座,1984年发掘汉代砖室墓1座。我们首先在该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以了解地层堆积及遗物如墓砖、陶片等地面留存情况,并确定普探工作的主要区域。随后采取探铲钻探的方法进行勘探,确定墓葬的埋藏范围。再在普探基础上开展重点钻探,确认墓葬并做出标记。
 
  洞庭墓群所在的牛肚湾区域为一处大致呈斜三角形的丘陵、台地地貌,普探时发现墓群大致呈片状分布,具体位置及分布特点尚不明朗。经重点勘探和RTK测点,可将墓群的范围缩小到四片主要埋藏区域,分别位于牛肚湾的东北、北部、中部和东部,这里墓葬较集中,其它地点墓葬较少且分布零散。此外,在牛肚湾的西北部发现有少量晚期墓葬,地表发现有石质墓外建筑材料,墓土中夹杂有石粒、石灰等。总体而言,洞庭墓群此次勘探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
图一  洞庭墓群勘探

图二  洞庭墓群RTK测点
 
  2、汰乃枯墓群。位于四方城遗址西侧,南临酉水,为台地地貌。墓群紧邻四方城,顶部现为荒地,四周为村民种植的果树和自然生长的矮小灌木、樟树等。2012年12月,湘西自治州文物局在汰乃枯清理汉代土坑墓1座,长4.25、宽3.15、深2.5米,出土陶质鼎、壶、勺、碟、青铜器盖、滑石璧等共计15件。经普探和重点勘探,可确认线路所经区域内墓葬数量较少,但发现有时代偏晚的建筑遗址留存。
 
  3、四方城遗址。地处酉水河北岸,酉水自西往南环抱遗址。线路自四方城南台地东西向穿过,经普探和重点勘探,可确认线路范围内有与城址相关的遗迹留存。其中南台地西面为壕沟或冲沟等遗迹现象,宽近70米,内有浅灰色淤泥堆积,呈东高西低的倾斜状分布。壕沟东面为与四方城城址相关的文化层堆积,为黄灰色土层和灰黑色文化层相叠压。该层在城址南部呈较大面积的分布,应与四方城城址的使用过程密切相关。其东面又为壕沟或冲沟等遗迹现象,宽近72米,内有浅灰色淤泥堆积,呈西高东低的倾斜状分布,其底部疑有卵石铺就的倾斜面。再往东超出四方城城址区域后为黄色生土堆积,未见文化层。
 
  从整片区域的勘探来看,地表下均有厚约2.1—2.9米的现代泥沙淤积层,其下为原始地貌,在多数地段深4.5米左右到达生土层,壕沟或冲沟地段深5米未见底。此外,文化层在临近酉水河岸的南部边缘地带分布较薄,越向北逐渐变厚,这或是流水、洪水等原因造成南面地段破坏较多。根据探铲勘探数据,文化层较薄,甚至没有。没有的区域主要位于距酉水河岸14—16米的范围内,但这里可能分布有干栏式房屋建筑遗址。
图三  四方城遗址勘探

图四  四方城勘探的遗址土样
 
  4、辛吉枯墓群。位于四方城遗址东北侧,三面临酉水,为台地地貌。1995年在辛吉枯发掘战国、两汉墓葬10座,1997年发掘战国、汉代墓葬11座,1998年发掘7座。1999年调查发现汉代墓葬40多座。经普探和重点勘探,可确认线路内有墓葬分布,主要位于线路西侧,东侧多为泥沙淤积形成的现代堆积。但线路西侧见有一黄土台,面积较广,可能与建筑有关。
 
  5、王堡墓群。位于四方城东北,南临酉水,地势开阔,墓群所在大部分为松柏林。1999年在王堡发现战国墓,出有陶壶等。经普探和重点勘探,可确认线路内有多座墓葬,主要集中分布于两处山头,此处多发现有土坑墓葬花土。
 
  6、歇铁墓群(包含猫儿屋场)。位于四方城东北,为矮山地貌,地势开阔。墓群北部为村民居住区,多为耕地,东南部大部分为荒地,南侧为陡坡及悬崖。2004年州县文物部门在歇铁发现有战国、汉代墓群。从实地调勘来看,地面明显见有多座墓葬封土,大者直径20余米。经普探和重点勘探,可确认线路内有较密集的墓葬分布,可能是与四方城城址相关的主要墓葬区。
图五  歇铁墓群勘探

图六  歇铁墓群勘探出的墓葬花土
 
  7、庙堡墓群。位于四方城东北,东临酉水,为矮山地貌。墓群位于酉水河西岸,墓地分庙包、桐油包、油坊包三大块,呈南北走向,现多为民居、耕地。经普探和重点勘探,可确认线路范围内有较密集的墓葬分布,主要位于庙堡的南部和中部区域,墓葬性质不明。
 
  四、勘探情况小结
 
  通过本次调查勘探和对考古资料的梳理,我们对四方城遗址有了更多的认识。
 
  1、遗址的时代。本次调查勘探开展前,当地文物部门已做了诸多工作,认为四方城城址的始建年代为战国和秦汉,经西汉、新莽、东汉,一直沿用到唐宋后废弃。这种观点是基于历年来对四方城城址及周边墓群调查发掘成果的认知,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此次调勘中我们也对以前的考古资料进行了梳理,发现出土器物中有两晋时期的瓷盏、六朝时期莲瓣纹瓦当、唐代长沙窑执壶、宋代白瓷碗等标本。另外,本次调勘时我们在四方城城址南台地近酉水河岸处,发现有西晋时期湘阴窑青瓷碗残片。故结合以前的工作成果,认为四方城遗址时代为为战国秦、西汉、新莽、东汉、两晋、六朝至唐宋时期。
 
  2、遗址的地位。四方城城址位于酉水河中游北岸,根据目前的考古工作和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如《后汉书》、《水经注》等记录,均表明当时四方城城址的设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酉水自古以来就是湖南进入巴蜀的重要通道,战国至秦时在酉水上游设立有里耶古城(秦迁陵县),两汉时期又沿河设有沅陵、酉阳、迁陵诸县。而四方城遗址所见墓葬主要为战国和两汉,也说明城址最重要、最活跃的阶段就是这一时期,如何评估其历史地位确值得思量。
 
  3、墓葬的分布。经过本次调查勘探,可以确认四方城遗址周边墓群的主要年代为战国、西汉和东汉,不同时期的墓葬埋藏地点应有较明确的地域划分。这一点经过目前的勘探,已大致显露出轮廓,更加详细的区域划分则有待以后的工作。
 
  五、工程项目文物影响评估
 
  本次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完成后,2017年5月9日湖南省文物局特邀考古、文物保护、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在省文物局六楼会议室召开了保靖县酉水明珠工程文物影响评估专家咨询会。会议由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熊建华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水利厅、湖南大学等单位9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湘西州文物局、保靖县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席了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保靖县县委、县政府关于酉水明珠工程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关于该项目征地红线范围内文物调查、勘探情况的详细汇报,认真审阅了《保靖四方城遗址保护与利用基础设施配套项目—“酉水明珠工程”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经充分讨论,形成专家咨询意见如下:
 
  一、建议项目名称改为“保靖县酉水明珠工程”。
 
  二、建议三亭路涉及四方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的路段重新设计方案。
 
  三、四方城遗址保护范围内沿河地段按照文物保护要求,编制文物本体保护方案,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四、洞庭路以及涉及洞庭村一带古墓葬区地块建设项目,从考古勘探情况看,建议调整为建设控制地带,并经考古发掘后,再实施相关项目。
 
  五、其他项目建设按文物保护的程序报批。
 
  专家咨询会后,建设方对酉水明珠工程涉及文物埋藏的区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避开了了绝大部分的文物埋藏区,只有1处文物点洞庭墓群有所涉及,目前正在按文物保护程序办理相关报批手续。
 
(原文标题:保靖县四方城遗址与墓群调查勘探收获)
(责编:李来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湖南保靖县四方城遗址与墓群进行调查勘探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