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近六百年。约当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盘庚迁殷,在商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从汤至阳甲,传十代十九王,约三百年,为商朝前期。在此之后,从盘庚至纣,传八代十二王,凡二百七十三年,为商前后期。由此可见,都城屡迁,确切地说,应该是指商朝前期。
邢台是伴随着商王“祖已迁于邢”(《史记·殷本纪》)而载入史册的。祖乙从相(河南内黄)迁邢,邢台第一次为都是祖乙都邢。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夏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盛时东达黄海,西至青海,南到洞庭湖,北达渤海。祖乙是有为君主,迁邢后迅速强大。祖乙迁邢至今3400年。
3500年前,邢台曾是商朝的都城,邢作为地名,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商祖乙九祀圮于耿,迁邢”。《史记·周本纪》中,也有“商祖乙迁于邢”的记载。
祖乙从相(河南内黄)迁邢丘,是焦作地区第二次建都(第一次是少康迁原)。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兴盛时期势力范围东达黄海,西至青海,南到洞庭湖,北达渤海。祖乙是商代中期一位有为君主。祖乙迁邢后,商王朝迅速发展壮大。祖乙迁邢至今约3400年。
其实,商王祖乙迁于邢(丘),建都于焦作,《史记》、《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都有准确无误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
对于商王朝迁都,史学界素有“前八后五”的说法——商汤建国之前迁徙了8次,自汤至盘庚又迁徙了5次。其中商汤建国后的第四次迁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卷三《殷本纪》里记载的“祖乙迁于邢”。
司马迁特别强调指出“殷人都河内”,是因为商王朝的四代六王(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在河内(今焦作)的统治时期对于商王朝的重要性,或者说这个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殷本纪》记述:“帝祖乙立,殷复兴。”祖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即位之后任用贤相巫贤,励精图治,中兴商王朝,被誉为“中宗”。儒家亚圣孟子把祖乙列入了商朝的“贤圣之君”(《孟子·公孙丑上》)。《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也称赞说:“汤、太甲、祖乙、武丁,天下之盛君也。”
据史料记载,当时,商王朝的文武大臣和老百姓对于这块黄土地都充满了感情,以致在河内登基的第七位商王盘庚迁殷(今安阳西北郊)时,“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贵族和平民上上下下都反对迁都于殷,盘庚无奈不得不作《盘庚》三篇相劝,同时以“斩尽杀绝”相威胁。当年,司马迁惜墨如金,却在无意之间为史学界留下了一个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引得许多史学家一遍又一遍考证,对那一段史实和“邢”之具体地望进行论证阐述——关于“祖乙迁于邢”的“邢”,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语言学家、素有“字圣”美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道:“邢,周公子所封,地近河内怀。”
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注曰:“今河南怀庆府武陟县西南八里有怀城。”
近《观堂林集代学者王国维在》卷十二《说耿》一文中指出:“邢丘即邢虚(墟),犹言‘商邱’、‘殷墟’。祖乙所迁当即此也。”
关于商代都城“邢”是否就在今邢台市,过去一直争论不休。但随着邢台市辖域大量商文化遗址的被发现,各种论点趋于一致,即祖乙迁邢的“邢”就在今天的邢台市,国家正式命名商代国都“邢墟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