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年1374年,明朝洪武七年;北元宣光四年;越南隆庆二年;日本南朝文中三年,北朝应安七年
1374年《孝慈录》问世
洪武七年(1374)九月二十四日,贵妃孙氏死,朱元璋敕礼部官定服丧之制。礼部尚书牛谅引《仪礼》奏:“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服。”元璋又命学士宋濂等考定丧礼。宋濂等广稽古人论服母丧的共四十二人,其中主张服三年的二十八人,主张服期年的十四人。元璋说:“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乃立为定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长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仍命以五服丧制并著为书。十一月初一日书成。元璋亲自作序,赐名《孝慈录》,刻印颁行天下。
1374年朱元璋注《道德经》
洪武七年(1374)十二月十三日,朱元璋注《道德经》成。他对群臣说:老子的“五音令人目盲,五色令人耳聋”与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类,都不是托之空言,对养生治国之道大有裨益。但诸家之注各有异见,我便亲自注解,以发其义。”元璋在《序》写道:“我即位以来,不知前代哲王之道,惶惶宵昼。访究于人,人皆我见,试简群书,得《道德经》,文浅意深,不可知通而作罢。观之旬日,又获另一版本,注家复异。我悉视盘桓,欲想试注,又恐后人耻笑。一日,见《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弃市,而暮仍有百人犯罪,这岂不是印证了老子的话吗?我便罢极刑而囚禁,令其役作。”他还认为,《道德经》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从而把它当成了政治理论的经典。
1374年倪瓒逝世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石林,直隶无锡人。著名书画家。家境极富,四方名士纷纷登门。所居有“清閟阁”,幽静绝尘,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四时花卉、奇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因之自号云林居士。时时与客友举觞吟咏。绘画以水墨居多。作品有《六君子图》等。元至正初年,散家赀给亲朋故友,待元末兵起,倪瓒驾扁舟、戴箬笠,往来于震泽、三泖之间。张士诚招聘不赴,士信求画亦拒绝。待张士诚败,倪瓒已年老,黄冠野服,混迹于编氓之中。洪武七年(1374)卒,年七十四。有《清阔阁遗稿》、《倪云林诗集》传世。
1374年高启被诛
高启(1336-1374),字秀迪,号槎轩,长洲人。博学工诗。张士诚据吴,名士向集,高启依外家,居青丘,自号青丘子。洪武二年(1369)被召入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次年迁户部右侍郎,辞不任,乞求归里仍居青丘,授书自给。因其曾家北郭,与王行等称北郭十友,又以能诗,号十才子,还与杨基、张羽、徐贲称吴中四杰。洪武七年,朱元璋见其《上梁文》中有讽刺语而发怒,令腰斩于市,年三十九。有《大全集》、《凫藻集》、《缶鸣集》。
1374年定屯田法
卫所军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耕种。明军在兴和(今河北张北附近)、大宁等地败元兵。元兵扰辽阳,被击退。罢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吴祯巡海捕倭寇,有俘获。降将李思齐赴漠北招降扩廓,被截断一臂,南还即死。减速苏、松、嘉、湖极重田租之半。撒里畏兀儿来贡,次年,在其地置安定(今甘肃阿克塞县南)、阿端(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西新疆东南隅)二卫,封其王为安定王。封元朝帝师八思巴后人为圆智妙觉弘教大国师。淮安侯华云龙以擅用故元宫中禁物,从北平召还,中途死(1332—1374)。云龙定远(今属安徽)人。杀功臣始此。
1374年六部官不得轻易调动
洪武七年(1374)正月初四日,吏部以本部主事员多,奏请将主事李性改任户部。朱元璋不许,并下令六部官不得轻易调动。他说:自古设官分职,以理庶务,因政有繁简而设官有多寡,当因时而宜,不可拘泥一律。何况初入仕作官,政务不熟,必久而后通。若未满考便急忙调动或升迁,是使其旧职未习而又理新务,如此下去,事何由治,职何由称,为使事治、职称,从现在起,六部官不得轻易调动,如才高资深,可在本部升用。
1374年方国珍逝世
方国珍(1319—1374),名珍,以字行,又名国真,浙江黄岩人,世以贩盐为生。元至正初年,国珍被冤家诬告,便杀冤家逃到海上,聚众梗阻海道抢掠。元朝廷招抚授以官职,国珍仍旧拥兵侵掠,占据温州、台州、庆元等处,官至浙江行省左丞、卫国公。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占婺州,与国珍接境,派刘辰招谕。国珍见元璋军力逐渐强大,难与争高下,便派使者随刘辰到应天,向元璋奉送金银绸缎,答应合力攻张士诚,待元璋攻取杭州后再献纳温、台、庆元三郡,与此同时,国珍脚踩两只船,不断向元大都运送粮食。后又北通扩廓帖木儿,南交陈友定,借以与元璋对抗。吴元年(1367)九月,朱元璋派兵遣将南征。朱亮祖先取台州,又占温州,十一月,汤和率军围庆元,国珍逃入海岛,廖永忠率舟师进击,国珍无奈,举手投降。朱元璋授以广西行省左丞,食禄不理事。洪武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死于南京,年五十六。
1374年铁冶所的建置
洪武七年(1374)四月初八日,朱元璋命置铁冶所官。共置十三铁冶所,每所设大使一员,秩正八品;副使一员,秩正九品。各所每年炼铁数额为;江西进贤铁冶一百六十三万斤、新喻铁冶、分宜铁冶各八十一万五千斤、黄梅铁冶一百二十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二斤,山东莱芜铁冶七十二万斤,广东阳山铁冶七十万斤,陕西巩昌铁冶一十七万八千二百一十斤,山西富国、丰国二铁冶各二十二万一千斤,太通铁冶十二万斤,润国、益国铁冶各十万斤。
1374年詹同致仕
詹同,生卒不详,字同文,初名书,直隶婺源人。自幼聪颖。元至正中,举茂才异等,授郴州学正,避乱移家黄州,陈友谅召授翰林学士承旨兼御史。朱元璋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历任考功郎中、起居注、翰林待制。洪武元年(1368)正月改翰林直学士,洪武二年二月二十七日迁侍读学士。洪武四年五月初六日擢史部尚书,洪武六年七月十七日改翰林学士承旨仍兼吏部尚书,洪武七年(1374)五月致仕,未行又复任翰林学士承旨,令与宋濂议大祀分献礼。后无考。卒谥文敏。有《天衢吟啸集》、《海岳涓埃集》。
1374年精简北方府县官
朱元璋告谕吏部:古称任官唯贤。郡得一贤守,县得一贤令,足以致治。今北方有民稀事简的郡县,而设官与烦剧的郡县相同,俸禄、供给未免疲民。可根据情况加以裁汰。洪武七年 (1374)六月二十一日,吏部臣奏,议减北方河南、山东、北平行省所辖府州县官三百零八人。朱元璋批准施行。
1374年朱元璋祭祀历代帝王
9月7日——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