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这场历时二百多年,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译介活动,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分析它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对研究人类文明的阶段性发展,人类智慧的共通性很具学术价值;对阐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与文化的本质与特点更是一段必须了解和深刻理会的历史内容。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翻译运动(Harakah al—Tarjamah)(阿拉伯语:حركةالترجمة),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
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
翻译活动初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
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
由于阿拔斯帝国哈里发(如曼苏尔、拉希德、麦蒙等)重视伊斯兰教法、财政制度、文化事业的创制与完善,倡导、鼓励学术活动,实行宽松的政治文化政策,吸收容纳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文化和学术成果,这些作品被学者们翻译、介绍和注释,或由波斯文、古叙利亚文、或由希腊文,译成阿拉伯文。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因为文本的失传,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从阿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
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数世纪的中古时期,空间上跨越了亚、非、欧三大洲,内容涵盖语言、文学、星象学、宗教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学、法律、数学、医学、天文、自然科学等各门学问。我们所说的阿拉伯文化,论其实际内涵就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或者说是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
“百年翻译运动”的历史时期被确定为“起自买蒙时代,即伊斯兰教历198年,止于300年”(约公元830年至930年)。
这个时期翻译了希腊各个学科的最重要著作,重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翻译了毕达哥拉斯的《金色格言》和希波克拉第与格林的全部著作,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
这些著作都是由候奈因·本·易司哈格及其学人翻译的,其中大部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由他的儿子易斯哈格翻译的。
由于在亚洲、波斯和希腊的征服与统治是交替进行的,因而两种文化要素给这一地区造成很大影响,语言上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混然天成的。在宗教信仰上,尽管在阿拔斯-阿拉伯时代,学者们也并不都是穆斯林,他们有的是基督教的宗教徒,有的是萨比教徒。
侯奈因·本·易司哈格(公元809-877年)是阿拉伯文化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和著名学者。他是景教徒,精通希腊语、波斯语、古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尤其擅长将希腊语译为古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
哈里发麦蒙命他主持"智慧宫"的工作,他翻译并指导别人翻译了大批希腊典籍,将格林的全部著作翻译成了古叙利亚文,又将其中的39部译成了阿拉伯文,还翻译了多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
他的译文准确、练达,理解深刻,注释祥尽,在医学及哲学术语方面,大大地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语汇,增强了阿拉伯语的表达能力,提高了阿拉伯语表达的准确性,侯奈因以极其严谨、认真的态度,用充满智慧及想像力的思维,创造出了一批与之相对应的医学、哲学、动、植物名称及天文学名词的阿拉伯语汇,为使阿拉伯语成为中世纪的学术语言作出了令人钦佩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