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呢,所谓的连营八百里或者七百里,不过是一种政治宣传、或是文学化的说法。因为,如果真连营七百里,大火恐怕就没法烧了。也就是说,很多人都被演义给骗了。
换句话说,七百里连营,也就意味着刘备的军队非常分散,在这种背景下,它最大的危险,并不是被火烧,因为这样长的战线,本身就让火攻无法进行。更何况,刘备一共就五万军队,怎么可能连营几百里?一把大火,把这样分散的军队,都烧得无处跑路,这怎么可能呢?
事实上,夷陵之战更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公元221年7月,刘备就开始东征,与此同时,孙权也让陆逊率军迎战。但是,直到第二年初,刘备的军队还在秭归停留。从某种意义上,刘备表面上看是愤怒得失去理智而发兵伐吴,但在实际的用兵过程中却是非常谨慎。
对于刘备来说,他是希望能够和陆逊在秭归展开决战。但问题是,陆逊却主动放弃了秭归。
虽然,秭归是孙权西部队线的前哨。但这个地方,距江陵太远,距益州太近了,而且全是山地,无论陆路、水路,东吴想派兵到这里,都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陆逊选择在这个地方与刘备决战,虽然可以将刘备拒于国门之外,但陆逊却会因此面临非常大的后勤压力,而刘备则不用。所以,陆逊就主动收缩战线,总而言之,你有种就继续再往前推进,否则,等你退回去,这种地方我兵不血刃就可以收回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陆逊的这种战法,就和后来司马懿打诸葛亮的战法类似,让刘备也是有劲无处使。此时的刘备很清楚,再向前推进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从秭归再往前推进,就是夷陵山区,这片地区有多难走,相信去过的朋友都很清楚。
说得具体点,从秭归进入夷陵地区,那是一路下坡,尤其是走水路,那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问题是,如果想往回走,那可难了!走水路,那是逆流而上,走陆路,那是断崖壁立、崎岖坎坷的西陵峡谷,难度之大,那是惊人的。
更关键是,陆逊大军就夷陵虎视眈眈,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刘备真的撤军,就是刘备动了撤军的念头,恐怕也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也正因此,刘备东征从221年7月,打到第二年2月,却仍然没有越过秭归一线。
其实,我们都不用看别的,仅看刘备这种进军速度,就可以知道,刘备当时那是谨慎到了极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耗到这个时候,胜负其实就已经分出,当时刘备如果识相,就应该退回去。
事实上,如果此时是诸葛亮,肯定就会选择知难而退。而且,回去还可以吹一番,总而言之,我把陆逊打得不敢出门!只敢躲在营寨中当缩头乌龟。但问题是,刘备不是诸葛亮。所以,刘备终于忍不住赌一把,他决定率领大军从秭归向夷陵推进。
这个时候,黄权告诉他。这样太危险了,即使需要这样做,您也应该让我率军前去。因为,这种地方,他是好进,难退啊!您进到那种地方,有个闪失,那问题可大了。但是,刘备还是拒绝了黄权的建议,于是在公元222年2月,刘备开始率领大军进入夷陵地区。
等到刘备进入夷陵地区后,陆逊依然不肯出战,而是继续和刘备耗,他要耗到刘备耗不来打算撤退时,果断给予雷霆一击。于是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刘备不断引诱陆逊出来决战,先是故意派部队到平原地带,接着又派部队猛攻孙桓,希望围点打援,但陆逊却始终不为所动。
这样折腾到最后,等到公元222年6月,刘备终于绝望了。因为,这样耗下去,好像一点结果也不会有的!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军心开始浮动,人人思归,刘备也在撤与不撤之间犹豫不决。
这个时候,陆逊的机会终于来了。因为,如果陆逊等刘备真决定撤军时展开攻击,以刘备那种身经百战的人,肯定会做出精密的安排,而基于刘备的考虑,肯定会觉得陆逊会在他撤军开始时发动进攻,所以整个蜀军必然时高度戒备。
在这种背景下,陆逊如果真等刘备开始撤军时再进攻,也许有机会,但是这种机会,却是很难把握的。但是,在刘备将撤未撤之际,显然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空档。因为,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一直是刘备在打压陆逊,所以,蜀军难免会感觉,陆逊不敢主动进攻。
与此同时,因为此时刘备的大军军心浮动,人人思归,所以防守也相对比较薄弱,在这种背景下,陆逊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进攻。但结果呢,进攻刘备的吴军,直接让刘备打得狼狈而逃。
表明上看,陆逊的第一轮进攻时因为策划不周,但实际上,这是陆逊刻意追求的效果。因为,面对陆逊第一轮进攻的失败,大家肯定会觉得,陆逊暂时不会发动进攻。问题是,就在此时,陆逊突然把所有兵力都投入,发动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进攻。
这一通进攻,直接把刘备亲率的前锋部队,打得溃败了。因为前锋部队是刘备亲自率领的,现在这支前锋部队受到敌人雷霆一击,突然溃败。刘备后续军队,自然也就只能跟着溃败;但问题是,前面说过,从夷陵退回去,就是正常的退回,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是被打败之后逃回去,那几乎是难于上青天。
所以,黄权直接就被留在后方,退也退不回去。于是,黄权只好率军投降了曹丕。至于马良,就更惨,直接跑也没处跑,于是因此被杀。事实上,刘备的失败,主要是由此引来的。至于什么火烧连营七百里,只是文学化的描写或政治宣传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