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浪沙刺秦王的故事又称“博浪椎”,事在公元前二百一十八年。张良求力士用铁椎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不中。后常以此喻英勇壮烈的行为。
博浪沙,古地名,历史文化名地,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现名古博浪沙。历史上,因韩国丞相后裔张良曾派人在此地刺杀秦始皇帝未遂而名扬天下。
秦始皇二十九年的一天,在古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上演了一幕令人惊心动魄的险剧:一把重达120斤(约合现在50公斤)的大铁锤在一排路过的仪仗队砸去,铁锤砸中了车队中最豪华的一辆马车,马车瞬间被压扁。
这是历次行刺秦始皇中最出名的事件之一,它发生在秦始皇东巡途中。它之所以特别引起后人的关注,除了那把铁锤确实极具威力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幕后黑手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这个人便是后来“汉初三杰”中的张良。
张良,字子房,出身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后父亲接过了祖父的职位,在宰相位子上又坐了整整两年。可到了张良这一代时韩国却已经走上了下坡路,不久便被秦国一举攻破。自此,张良便失去了他的显赫位置,沦为了这个与其有国仇家恨的政权的子民。因为这种亡国亡家的仇恨,张良便时刻惦记着要报复。因此,他一直在寻找着机会,即便没有复国的可能,但他也希望能杀了秦始皇。不久,机会便来到了张良手里。当他得知秦始皇即将东巡的时候,他便兴奋激动了起来。于是,张良开始谋划他的刺秦行动。
张良先到东方拜见了当地名士仓海君,求他传授刺秦良方。后来,张良在这趟旅程中收获了一个大力士,这大力士能扛百斤以上的东西,力量非凡,彪悍无比。于是,张良便为这大力土量身定做了一把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这大铁锤常人拿不来,到了这大力土手中,竞如玩具一般被轻轻举起,舞在手里真如天神下凡,令人赞叹。
在准备了行刺的工具后,张良便着手制定行刺的位置。当张良得知秦始皇的队列会经过阳武县(今河南原阳的东部)的时候,他便亲自到那里寻找行刺的好地点。后来张良来到了古博浪沙,这是秦始皇东巡到阳武县的必经之路。且古博浪沙北临黄河,南临官渡河,到处沙丘连绵起伏,一望无际。沙丘上更是荆棘丛生,在其低洼处,又有沼泽地、水洼连成一片。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荒无人烟,行走困难。且行刺如果失败,向北可逃过黄河,向南可逃过官渡河,这都可让张良轻而易举地躲过秦军的搜捕。于是张良选择了这块地方。
一列列车队从张良面前走过,此时车队的两边前呼后拥着一群大小官员。这时候,张良便知道是秦始皇的队列来了。于是,张良便在这之中寻找着秦始皇的马车。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而其他大臣只用四匹马来拉。因此,张良的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可是,在迎面而来的队伍里却根本没有六驾马拉的马车,张良这时可难下判定了。最后,他只好凭自己的感觉从里面挑出了一辆最豪华最华丽的马车,马车被砸得粉身碎骨。
张良见马车已经粉身碎骨,心里寻思里面的人已经不可能活着走出来了,心里不由得升起了一股报复的快感。可是,令张良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在不久后,他竟然会再一次听到秦始皇的声音。原来,秦始皇根本没死。当然,那天坐在那辆马车里的人是死了,可是他不是秦始皇!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因此,张良很不幸地选择错了马车,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秦始皇幸免于难,便立即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凶手,但最终搜寻不到,也就不了了之了。经此事之后,古博浪沙作为秦始皇和张良这两位千古名人上演对手戏的舞台,从此一举成名。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良尝学礼(典章制度)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