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战史风云 > 古代战争 >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次“大沽口之战”,清朝为何难逃惨败噩运)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次“大沽口之战”,清朝为何难逃惨败噩运)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说起这三场战争,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这就是“三次大沽口之战”

这三次战争分别发生在公元1858年、1859年和1860年,连续三年在同一个地方打了三回,这绝不是简单的巧合可以解释。原因之一就是这大沽口乃军事要塞,是水路直抵津京的海河之入海口,是攻守双方必争之地。

而第二次--战争期间,英国的军事行动,已经聚焦在清王朝畿辅要地,从而迫使清--就范。以海军战斗力闻名于世的英国人,自然明白想要进军畿辅,就必须先突破大沽口防御。所以,这大沽口也成为第二次--战争期间,战斗最为惨烈之地。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在英国人迟迟无法入驻广州城之后,悍然对清王朝发动了又一轮军事打击。仅用三日时间就突破了虎门炮台以及黄浦江防御并占领广州城。之后英国决定将军事行动重心北移,直指清王朝畿辅之地并联合了法、美两国,其目的无非是借此继续扩大在华利益。

公元1858年,英法美三国联合舰队直抵大沽口外,耀武扬威。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在天津要求与清--谈判,迫使清--同意继续开阜通商口岸等一系列要求。而咸丰皇帝态度也十分明确和强硬,除了关税降低,其他一律否决。

咸丰皇帝之所以敢于否决并不是完全盲目自大,在第一次--战争之后,清--为了防止英国人北上,加固了大沽口防御体系。咸丰皇帝还特地给直隶总督谭廷襄发谕告诫其“切不可因兵勇足恃,而先启起兵端。”尽管咸丰皇帝看上去似乎有一定把握,但他并不想先挑起事端。

在清--对于联军最后通牒不予理睬之后,战争随之爆发。那个被咸丰皇帝寄予厚望的大沽口防御工事,在联合舰队的狂轰乱炸之下,仅仅抵御了2多小时。除了炮台作战的清军官兵拼死抵抗外,天津一带守卫军队以及官员,基本上是闻风丧胆,望风而逃。联军以负伤100多人的代价,在突破了大沽口防御之后,一路未遇抵抗直抵天津。

英法等国以进攻北京被要挟,要求清--立刻派遣重要大臣谈判和约。无奈之下,咸丰皇帝委任东阁大学生桂良为钦差大臣,为清--谈判总代表与英法等国和谈,最后签订《天津条约》。第一次大沽口之战以清王朝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话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英法美俄等国公使以及军队都撤走了。但是临走之时,公使们扔下了一句话,说明年再来修约。为什么要修约呢?说白了就是战胜国回去再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在谈定条约的基础之上,再攫取更多的利益。

清--对于《天津条约》又是什么态度呢?

简言之,就是没太当回事儿。

咸丰皇帝以及朝野上下就没打算履行条约内容。既然清--不打算认账,那就得做好抵御外国侵略的准备。联军前脚刚走,咸丰皇帝后脚就开始大规模地加强大沽口防御工事,以准备“迎接”转过年的换约。

转过年来英法果然前来换约。相信清王朝如此大兴大沽口防御工事英法人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此前无往不克的战绩让英法人确实“飘”了,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英法人以为换约并不会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即便是有,料定大清朝军队也是不堪一击,因此此次英法联军军事力量着实有限。

前来换约的英法联军舰队司令贺布少将态度比较蛮横,吵嚷着要坐着军舰进入天津城换约。结果没成想清--根本就没搭理他,压根就不打算换约的清--,大沽口防御工事已经进入战备状态。吃了闭门羹的贺布哪肯就此罢休,联军舰队也随之进入战斗状态,双方是剑拔--张,此一战在所难免。

令英国人没有想到的是,以往不堪一击的大清军队,在主帅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此次战役表现勇猛异常,而且加固后的大沽口战斗力确实是提升好几个台阶,几次都将联军强行登陆击退。在几轮进攻都无功而返之后,身负重伤的贺布不得已下令收兵,英法联军战败。此次战役联军共伤亡400多人,损失战舰10+艘,成为了自第一次--战争以来,清--抵御外国侵略者之战争的第一次胜利。

死伤惨重的消息传到英国之后,英国--将清--定义为冥顽不灵之--,决心要对清王朝发动大规模战争,目标直指都城北京,誓要将大清皇帝赶出北京城。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集结,对要塞大沽口发动第三次战争。

此次战争,英法联军可谓是志在必得,英国出兵1.2万,由伯爵额尔金为总指挥,法国出兵7千,由男爵葛罗为副总指挥,再加之美、俄帮凶,共计两万多人,军舰数量更是旌旗蔽日。尽管联军军事实力照比上一次战役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善于现代战争的联军在进攻清王朝时还是选择了避其锋芒的战术。

这一次联军并没有直接与清王朝大沽口防御工事直接对打,而是选择了偏北防御较弱的北塘登陆,然后迂回南下,海陆夹攻大沽口炮台。

尽管清军将士浴血奋战,但是联军的军事实力更具优势,再加之战术得当,结果清王朝还是难逃兵败的厄运,其惨烈程度绝对远在前两次战争之上,苦心经营的大沽口防御工事也付之东流。已经全面落败的清王朝,无奈之下咸丰皇帝再派桂良前往天津议和,清--被迫同意了英法等国《天津条约》换约。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告一段落,由于此前清--总是出尔反尔,英法等国提出了公使驻京的要求。这对于咸丰皇帝来说相当于突破了底线,因此坚决不答应。

皇帝不同意,官员们又耍起了拖延推诿之把戏,甚至在怡亲王载垣的怂恿下,竟然愚蠢地扣押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人。谈判代表被扣,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有责任保护谈判团安全的总指挥的额尔金自然愤怒之极,下令英法联军闯入了北京城。

之后,就是火烧圆明园。再之后,在恭亲王奕訢等人主持下,签订了更加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英法等国撤军,第二次--战争结束。

我们回顾了第二次--战争期间大沽口的这三次战役,尽管清王朝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清王朝还是难逃惨败的噩运。

清王朝的失败军事上的落后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相比军事上的落后,更可怕的是清王朝的盲目自大以及对国际形式的茫然无知。清王朝在与欧美列强对峙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目标和长远的打算,简单地以为仅凭局部要塞的重点防御,就能够将欧美的坚船利炮拒之门外,事实证明这就是痴人说梦。

而且在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清王朝统治者们也没有做到根本上的反思,取而代之的却是漫无目的的“耍无赖”和得过且过,这种外交水平只能让本就孱弱的国家付出更大的代价。

反观欧美诸国,他们对清王朝的目标十分明确,并且利用一切机会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达成之。尤其是美俄两国,在上述战争过程中,两国仅以“帮凶”之身份出现,但是他们在华取得的利益并不比英法少,俄国甚至借此攫取我国大片领土。不得不承认,就是这高明与愚蠢之间的差距,而这才是大清王朝“弱”的硬核实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次“大沽口之战”,清朝为何难逃惨败噩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