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宗教战争(les Guerres de religion)(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十六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
胡格诺战争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一度使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法国陷入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但战争的结果是天主教、胡格诺教派各有所得,有助于王权的重新振兴和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然而,南特敕令未能彻底解决宗教矛盾,有其局限性。
战争经过
第一次
(1562–1563)
开始于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在路过瓦西镇附近时,发现新教徒违反国王的禁令在城内做新教仪式,他认为这是对他的公然挑战,立即下令对犯禁的新教徒进行攻击,死伤近200人。“瓦西镇屠杀”成为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双方的兵力不多,在战争中都依靠外国列强,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尔文派依靠英国、德意志公爵和荷兰教友。
1562年12月德勒一战天主教派的将领蒙莫朗西被俘,圣安德烈元帅战死。
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围攻奥尔良时被暗杀。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纳瓦拉国王安托万死于鲁昂之围。
1563年3月,太后凯瑟琳·德·梅第奇发布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区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
第二次
(1567–1568)
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军队劫持太后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围巴黎。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圣德尼一战,双方不分胜负。德意志新教选侯派兵驰援胡格诺派,天主教徒和宫廷屈服。
1568年,双方签订《隆朱莫条约》,重申安布瓦斯敕令。
第三次
(1569–1570)
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压力下撤销先前发布的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任何宗教仪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须宣誓效忠天主教会,新教牧师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内离开法国,双方的第三次战争由此爆发。
1568年8月:逮捕新教徒首脑孔代亲王路易一世·德·波旁和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利尼。1569年3月,天主教军队在雅尔纳克大败新教军队,孔代阵亡。10月3日,蒙孔图尔战役,科利尼又被击败。1570年8月,太后卡特琳签署圣日耳曼敕令,使新教徒获得礼拜自由和在几个设防安全区自派总督的权力。
第四次
(1572–1573)
1572年8月23—24日夜间,胡格诺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庆祝其领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礼。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钟声为号,率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教徒2000多人。由于24日正值圣巴托罗缪节,因此这一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由此对抗激化。
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对抗中央政权。
1573年6月,查理九世签署《拉罗竭尔和约》,准许新教徒在拉罗竭尔、尼姆和蒙托邦举行教仪,给予这些城市信仰自由。
第五次
(1574–1576)
1574年新教领袖孔代亲王亨利一世·德·波旁和纳瓦拉的亨利从宫廷的逃亡。
1574年5月,新教派再度起事。朗格多克在原总督丹维尔伯爵领导下正式分裂出去。
1575年,新教派发动全面起义,胡格诺教徒全部动员起来,为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报仇雪恨。
1576年5月,亨利三世签署了博利厄敕令,谴责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同意为死难者昭雪,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一切法国城市都有权举行新教仪式。敕令还给予胡格诺教徒担任公职的权利,准许他们占有在政治上、军事上居于优势的8个城市,在城市里建立混合司法机构,高等法院也设立特别法庭,以保证进行公正的辩论。博利厄敕令实际上承认了胡格诺教徒占领的地区为“国中之国”。
第六次
(1576–1577)
博利厄敕令引起天主教派的强烈不满。1576年,吉斯在北方组织“天主教神圣同盟”,自行征税、招募军队,要求恢复王国的宗教统一,拒绝执行敕令,两派战争又起。战争中,胡格诺派遭受重大挫折,中部的拉夏里戴和西部的布鲁日落入天主教同盟手中。
1577年9月,两派缔结《贝日拉克和约》,规定解散天主教同盟,限制博利厄敕令给予新教徒的自由和权利。新教徒只能在每个区的一个城市和自己的安全区内举行宗教仪式,他们对安全区只有6年的支配权。
第七次
(?–1580)
1579年–1580年:以亨利三世解散神圣同盟开始。最后签订Fleix和约,约定新教徒对设防安全区有6年支配权。
1580年11月26日:Fleix和约。
1579年2月28日:Nérac敕令。
第八次
(1584–1593)
1585年开始,法国国内开始了“三亨利之战”。各方首领分别是国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波旁家族的亨利。
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支持,在南特重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尔多、马赛、第戎等城市纷纷归附。同时,法王亨利三世又撤销了两次和解的敕令。胡格诺教徒只得在波旁家族的纳瓦拉国王亨利的旗帜下应战,并得到英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
1587年10月20日,新教军队在库特拉击败天主教同盟军。吉斯兄弟不久也重创胡格诺派军队。
1588年5月,天主教同盟控制下的巴黎迎接吉斯公爵入城,包围王室住地卢浮宫,国王亨利逃出巴黎,并在鲁昂签署联盟敕令,满足了天主教派的一切要求。同年12月,国王的近卫军暗杀了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和他的兄弟第二代吉斯枢机主教路易二世·德·吉斯。巴黎闻讯后
发生暴乱,并成立以第四代吉斯公爵为首的新政权。受到新旧教派夹攻的亨利三世同纳瓦拉国王结盟。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暗杀者是个狂热的教士,纳瓦拉国王亨利成为法王亨利四世。但天主教派拒不承认,内战战火继续燃烧。亨利四世连续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无法攻入巴黎。鉴于法国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亨利四世于1593年7月25日在圣德尼大教堂改信天主教。巴黎的大门由此而为他打开。6天之后,新旧教两派势力达成为期3个月的休战协议。
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凯旋进入巴黎,受到隆重欢迎。此后的四年中,各地纷纷归附,亨利四世还赶走了混战之中攻入法国的西班牙军队。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赦令,最终结束了这场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战争。